绝句是哪个朝代的

2023-08-26 14:10   geyange.com

绝句是哪个朝代

第1篇:绝句是哪个朝代的

绝句是哪个朝代盛行的,你知道吗?看看下面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吧!

唐朝

绝句兴盛于唐朝,杜甫和李白都作有很多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基本概述

《玉台新咏》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2]

注《律诗自唐朝以来最盛》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五绝

(1)平起式两字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三字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

(1)仄起式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两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三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绝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七绝中

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韵。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第2篇:绝句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写的

《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绝句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写的?

1、唐代诗人杜甫。

2、原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注释

①西岭:西岭雪山。

②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③泊:停泊。

④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⑤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4、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第3篇:朱庆余是哪个朝代朝代

朱庆余,字可久,朱庆余(生卒年不详),越州(今浙*绍兴)人,唐代诗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校书郎,诗学张籍,近体尤工,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有《朱庆余诗集》。

朱庆余(生卒年未详),字可久,越州(今浙*绍兴)人。工诗,入长安应试,以诗谒水部郎中张籍,得其赏识,选庆余诗26首,置于怀袖,向人推荐。当时籍声望很重,人们抄录讽咏。庆余犹恐不足为时所重,作《近试上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

第4篇:王琪是哪个朝代

王琪是北宋*家、文学家。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王琪是哪个朝代的更多详细信息吧!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舒(今安徽庐*)。王罕之子,王珪从兄。进士及第,曾任*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得仁宗嘉许,命试学士院,调入京城任馆*校勘,授大理评事、馆*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嘉佑中,守平*府,数临东南诸州。任姑苏郡守时,修建官衙,向转运使司借款数千缗,无力偿还,政尚简静。

嘉祐四年(1059年),王琪增订刊刻王洙之《杜工部集》于苏州,并撰写《后记》,在序中对杜甫的“博闻稽古”加

第5篇:林升是哪个朝代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主要作品有《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等。那么,大家知道林升是哪个朝代的吗?

林升是哪个朝代

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

人物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据*《平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

第6篇:白陶是哪个朝代

问:白陶是哪个朝代?

答:白陶是商朝的

历史

商代晚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有发现,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也相当精致,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器表多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白*陶器,是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

第7篇:曹刿是哪个朝代

曹刿是哪个朝代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出谋划策。

庄公问曹刿:“齐强鲁弱,我们能打胜吗?”曹刿反问:“国君感到自己为百姓办了哪些好

第8篇:杜甫是哪个朝代?

(一)杜甫是哪个朝代?

唐代 杜甫(72-770)

(二)杜甫简介

杜甫(7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第9篇:朝霞不出门是哪个朝代

朝霞不出门是哪个朝代

朝霞主雨的说法,最早见于西汉严忌所作的楚辞《哀时命》:“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后来西晋张协的《杂诗十首》之三也有“金风扇素节,丹霞启*期”这样的句子。

再如唐李嘉祐在《仲夏**官舍寄裴明府》一诗中提到的:“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以及唐耿湋(音韦)《华州客舍奉和崔端公春城晓望》诗中的“向人微月在,报雨早霞生”等等,足见“朝霞主雨”之说历久而不衰。到了南宋时期,范成大干脆就直

第10篇:隋朝灭亡后是哪个朝代

隋朝灭亡后是哪个朝代呢?隋朝是被唐朝灭亡的,我们看看下面的相关资料,大家了解一下吧!

唐朝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公元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南,加上*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不久宇文化及又弑秦王浩自封许帝,建国许。

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