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名句 论语读书笔记02: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朋”的再思考

2023-08-07 14:44   geyange.com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名句

论语自“学而”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是个流传千年的大金句。

(Tips:论语的体例是由诸“篇”组成,每一篇里或一句话,或一段话称之为“章”,词语“篇章”的出处就在于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在中国可谓是耳熟能详。即使在当代,得益于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国人也应该都读过。

但流传这么广的一句话,之前的我却一直有个困惑。我总觉得这段话吧,有点太散了。

你看啊,这句话里第一句说学习,第二句就跳到了朋友上,第三句又变成了个人修养。——这三句,看起来谁都不挨着啊。

如果这是我写的东西,你骂我是前言不搭后语,我应该还不了口吧?当年高考,要是作文这个水平,给个五类文都嫌多吧?

可为啥孔子这么说,弟子们这么写,就可以流传千古呢?

再读论语,对这句话真是重新琢磨了好几遍。我发现可能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导致了对整句话的理解失去了方向。而只要重新调整对这个字的认识,那么这三句话其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的,它讲得是孔子在人生不同阶段对知识的态度。

这个关键字就是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这个“朋”字指的是朋友。但如果这个字的是朋友的意思,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只能是“朋友来了有美酒,吃吃喝喝多快乐”之类的,和前面讲学习、后面讲修养是真没关系。整句话就会完全散掉,所以这里不能当朋友解释。

那这个“朋”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应该是孔颖达的那句话:“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个“朋”,应该解释为同学,或者更贴切的:共同交流切磋以提高进步的人。

这样一来,这三句话就分别应对了一个学者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人刚开始学习,如饥似渴,不管学到什么都常常拿出来温习,感觉都很愉悦。

这对应现在的基础教育到大学阶段。

阶段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人学到一定境界,靠老师或书本已经进步有限了,限于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古代中国人又不会做实验,所以只能靠和同门,或者说有共同研究方向的人来交流,头脑风暴走起,以此提高自我学养。所以当他一看见有能交流切磋的人来了,就高兴的不得了。

这对应现代研究生以后的治学阶段。(当然,我们现在靠实验提高水平,这个另说。)

阶段三:“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在人生的下半场,一个学者自我提高空间很少了,那他就应该去讲学,把自己的知识传授下去,那么讲授的时候遇到不能明白自己的人——新话叫“杠精”——不要因为他的无知而生气,这样才是君子的作为。要是一遇到一个扯不清的就自己上火,那太失礼了。

对应现在的教授?大概吧。

所以这么理解,这三句话就成为了一段有逻辑主线的思想,不是原来的散乱金句了。

这是我重读论语想通的第一件事,感觉很开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