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短句(请问诗词里包含“艾”的诗句有那些)
“艾”开头的诗句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出自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艾”结尾的诗句
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出自宋·文天祥《端午即事》
2、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出自两汉·蔡琰《悲愤诗》
“艾”在中间的诗句
1、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出自唐·杜牧《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2、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
3、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出自先秦·屈原《离骚》
4、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出自宋·赵蕃《端午三首》
含有艾字的古诗词
5、《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6、佚名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
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7、《问友》白居易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8、《骢马》沈佺期
西北五花骢,来时道向东。
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
鞍上留明月,嘶间动朔风。
借君驰沛艾,一战取云中。
9、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离骚》先秦 · 屈原
植物文化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据说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时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来驱毒辟邪。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在这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含有艾的诗句,大多与《诗经》、《离骚》,端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