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的人生态度

2023-07-08 11:46   geyange.com

苏轼诗词创作背景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轼。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佑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宋哲宗时起用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于杭州、颍州、扬州等地任知府。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詹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他的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法,“宋四家”之一。

另: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写作背景:

此首记事抒情之词创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词句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而已: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yin)啸:放生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o):蓑衣,用粽叶制作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阳: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萧索:风雨吹打的样子。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三月三日,在沙湖游玩赶上了下雨,拿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被雨淋湿,同行的人都觉得非常狼狈,只有我不觉得。一会儿后,天放晴了,于是,我写下这首词。

不要烦恼雨透过竹林打在竹叶上细细密密的声音,不如我们放开喉咙一边吟唱一边继续前行欣赏风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这比骑马还快意,怕什么啊,披着一身蓑衣任凭湖海翻滚我自从容度过余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酒意都吹走了,身上微微感到有点寒冷,看那山头却有一丝斜阳对着我们笑欢迎我们的到来。回想刚才萧索寒冷狼狈已成昨日事。回去,管他是风雨还是放晴。

宋朝皇帝列表:

宋太祖赵匡胤(yín)(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 宋太宗赵光义 (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 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2月20日) --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 --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5日--1067年1月25日) -- 宋神宗赵顼(xū)(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 -- 宋理宗赵昀(yún)(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 -- 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 -- 宋恭帝赵隰(xí)(1271年—1323年) -- 宋端宗赵昰(shì) (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卫王赵昺(bǐng)(1272年——1279年)

1、宋太祖 960年称帝。

2、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赵祯继位

3、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子,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

4、宋钦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宋徽宗自称“太上皇”

5、宋高宗赵构,宋钦宗之弟

6、宋孝宗赵昚,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至此,皇位再次回归宋太祖长房。

7、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为宋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

8、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9、宋理宗无子,立他的侄子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

10、宋朝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另注:苏轼一生历经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

后记:

苏轼可谓少年天才,二十左右誉满京师,欧阳修大力赞赏,获重用。但是,在年少意气风发鼎盛之时因“乌台诗案”诬陷被贬。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者比比皆是。

此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背景下写就。

“乌台诗案”本就是一场莫须有的罪状,不过是遣词造句被小人利用,按说,应该是怨愤满腹。但是,诗人在此词中的表现毫无半点颓丧之情。有的是直面向前的人生观。

诗人认为,被贬黄州好比此时出游遇到的一场大雨,没有必要因为此雨而心情不爽,不是还有柱子做的登山杖,稻草编就的鞋子吗?有了它们跟骑马而行有什么两样呢?它们照样能够支撑我们行到山顶。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课可怕的,我的人生观,我的价值观,我对自己生活的憧憬就像是这挡雨的蓑衣,它们伴着我宦海浮沉。我将此心寄明月,便不怕风霜雪雨山高路远。

苏轼总是从内心寻求生活的宁静和恬淡。正是这样的心境,在哲宗时重被起用,后又被保守党不容,再次被贬,起起伏伏,甚至最远被贬到儋州(今海南),他也怡然自得,写下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何妨长做岭南人。”年幼之时还觉得苏轼得了一个好差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珍果,他一天可以享有三百粒,这日子也太舒适了吧。长大后才明白,在儋州的生活真可谓“茅椽(chuán)蓬牖(yǒu)、瓦灶绳床”,没有苏轼如此的淡然看世只怕都会抑郁离世。

总是看透了世事,才会平淡对之。如有一壶浊酒,愿与大学士对饮,用明月下酒,以高山佐菜,痛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