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

2023-06-21 23:05   geyange.com

无数名句化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在列举的七句话中任挑两三句,根据所选的两句或三句话来谈自己的体会。考生根据所选的二三句话行文,一定要让三句话在文章中形成有机的整体。行文时可按照并列式的结构写作,把选取的材料内容平均使用笔墨逐一进行解读。

【审题】材料一共给出七句名句,先逐一解读这些名句的意思。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陶潜的诗句,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句诗具有很深的思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愿”,那些名利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逃避,缺乏斗志。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诗句,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绩,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有理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陆游的诗句,这两句是说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如果说陶渊明见官场污浊而退隐保名节,陆游却不管官场对自己如何,始终要肩负责任,而不是要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李贺的诗句,这两句是说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身为男儿汉,就不能虚耗光阴,就当有壮志,有远大抱负,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辛弃疾的诗句,辛弃疾同陆游一样,也一生坚持抗金收复失地,但遭投降派排挤,未得重用,被迫隐居江西上饶,这首词表现词人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这首词告诉人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呢?其实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得失看那么重,应当乐观些,超脱些。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屈原的诗句,这两句就是说即使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现在,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永恒坚信。这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重大抉择上的状貌,以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

参考立意:

(1)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

(3)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4)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谈谈诗人逆境中的高歌;

(5)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雨”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6)结合以上诗句谈这些诗人身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的风骨,如陶潜保持心灵纯洁的美好人格,李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屈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等等;

(7)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不违性情,活出风范》,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其次由今人和古人比较切入话题,引出下文——他们有真性情,他们活出了自己的风范。正文主体部分借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三句名言分别领起三个事例,构成并列关系。最后再来一组铺排事例证明“光阴是金,岂能虚掷。知识乃果,不劳何获。”结尾再次借助对比强化观点“只有不违自己的真性情,才能活出自己的风范”,同时照应开头并收束全篇。

不违性情,活出风范

人是群居动物,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收回自己的想法来讨好他人。融入社会中便更是如此,渐渐的都没有了真性情。古人也是一样,但幸运的是,仍有一部分人在“世人皆醉”的情况下,扮演着我独醒的角色,他们有真性情,他们活出了自己的风范。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在说这句话时已是一名隐士。可想而知,在东晋那个崇尚华丽辞藻的时代陶渊明应该是不受欢迎的。且在当时,他早已厌倦官场,一心归田,最终活出了自己的风范。现实生活中,我们疲于拼命,为了得到名与利而不辞劳苦,最终名利双收而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自己的真性情。真正的成功者,只重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就如鲁迅、齐白石等国学大家,对名利看的很淡,人生价值却很高,也活出了自己的风范。因此,无论环境好坏与否,我们都不能摒弃自己的真性情,要活出自己的风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东坡从风雨中领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呀,面对人生百态,我们唯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笑对困难,才能不怕风雨。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人生仿佛遭遇了滑铁卢。他也曾消沉过,但在无数次的磨练后,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真性情,那就是乐观,笑看一切困难,这也使他活出了自己的风范。回归现代社会,一颗平淡的心,乐观的心态也是立足于社会的必不可缺少的东西。乐观,这种性情我们应该时刻持有,这种才能笑对人生百态,活出了自己的风范。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为了坚守自己的节操,宁“体解”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心智,为的也是活出自己的风范。战国后期的楚国,君主亲近小人而疏远像屈原这样的贤臣。屈原也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小人”苟且的活着,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投江自尽,即可看出他多么有自己的风范。这种精神也极为后人所传颂,屈原也被后人尊敬。因为他活出了自己的风范。

尘嚣浮动的世界,快节奏的年代,庸人总会被遗忘在角落。低调也好,张狂也罢,只有于恣意中活出自己的风采才能傲立时代之巅,摘取成功桂冠;只有不违自己的真性情,才能活出自己的风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