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句摘抄(《典籍里的中国》中有哪些值得摘录的文案)

2023-05-17 03:42   geyange.com

中国名句摘抄

一、《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

(一)名言名句

1.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3.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

4.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

5.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

意思是: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6.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7.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8.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9.读《尚书》,可以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10.为什么典籍如此尊贵?因为代表着一种规范。典籍就是标准,就是规范。

(二)典例观点

1.与历史对话,让文字活起来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穿越的方式回到汉朝,与著名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话,采用“故事讲述场”的舞台结构,以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观众读经典,让《尚书》的文字活起来,真正实现“与历史对话”。

2.《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3.伏生守护和传承《尚书》

秦末动乱,书籍遭劫。为了保护典籍,伏生带着家藏的《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尚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伏生历经艰难,终于把《尚书》带回山东,埋在家的墙壁里。等到天下安定,才挖出来重新整理,后来通过讲解传授的方式,使其不断传播,薪火不灭。

4.古人重“典”

甲骨文中的“典”字,就像是一双手捧着竹册。慢慢的,演化到了小篆,“典”字是将“册”放到“几”上。无论是双手捧或是放在桌几上,我们都能从古文字中感受到时人对待典籍的重视、尊敬态度。

5.何为九州?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州分别是: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据《吕氏春秋》记载,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后来,九州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注:原节目没有提及幽州,而提到了梁州,寨主这里采用《吕氏春秋》的解释,把梁州换成了幽州。)

6.何为民本?

《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简而言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战国时期的孟子曾提及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代贤臣魏徵与太宗论政,也有“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当下中国提倡“以人为本”,致力于全面小康,推动精准脱贫,都是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

7.何为中国?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就是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有时间再来更新第二集的素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