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为哪几类律诗和绝句(律诗与绝句有何内在区别)
我先批评一下题主。
问题描述有两句:
除去形式上的,比如对仗、平仄、句数等,单从艺术性上来说。
好像有人不清楚,我这样说是因为形式上的不同并没有探讨的必要性。
针对描述可以回答一句:律诗与绝句,来源不同,形式不同,遂有不同的艺术性。
也就是说,所谓的艺术特色才是表象的,是外因。而源脉与形式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内因。
--------------------------------------------下面开始答题--------------------------------------------------------------
长久以来,律诗与绝句的关系被当做格律诗八句与四句的关系。由此另生一种说法,绝句即截句。
清人赵翼还为截句二字做了解释:
绝句,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
然而,如此解释二者渊源,早被诸大佬否定了。胡应麟在其《诗家·内编》说:
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歌之变也。
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五言绝起两京,其时未有五言律。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为胡应麟的吐槽点了赞。
通俗地梳理一下二者源脉:
绝句一词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乃至更早。绝句的绝,义为断绝,是相对「联句」之联并举的。
那什么叫联句呢。古人雅集喜欢共同作诗,每人一韵或数韵相联而成一篇,叫做联句。这是自柏梁以来的传统。至南北朝,规矩由每人一句一韵或两句一韵,发展为四句两韵。且风气日盛。《宋书》里记载,谢晦临刑时,还要与谢世基作联句,一人四句,作完上路。
多人创作叫联句,自个写自个的不要别人接,便叫绝句。例子很多:梁简文帝萧纲有《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咏灯笼绝句》;北朝的庾信有《和侃法师三绝》、《听歌一绝》等。
而这个时候,近体格律还没成型呢,自然不能说绝句就是截律诗两句而来。
入唐以后,近体大兴,受此影响,绝句也开始了入律进程,但属于双轨并行——律绝、古绝同时存在。
律诗的律字就是格律,乃近体诗别于古体的标志。律诗的发源应追溯到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这是在四声基础上建立的新诗体,故又称新体诗。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历经盛唐而体制大成。
厘清这两条源脉,就更好理解绝句与律诗艺术上的差别。
五绝,可以说是绝句最原始的样子,有着最纯正的古体诗血统。故而唐以来的古绝,也以五言为主。我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寻隐者不遇》都是五言古绝。特色是自然朴茂,它整篇的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不可捉摸与点破的整体氛围。譬如以上所举两首诗,你再怎么拆解分析,它也无甚机巧,却同时不可逾越。
当然,五绝也有律绝,也有对仗工整、如截律诗的篇目,这是创作丰富的结果,并不代表全部,亦不代表本色。
七绝:七绝与五绝同为绝句,但血统更偏向近体诗。七言诗的出现较五言诗晚,自文人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出现,一直到隋,虽有七言之体,但五言一直占据主流。
七言诗的真正发达在唐代,而同时成熟的还有近体格律。所以七绝入律自然而然。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目实在太多,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它们都是近体绝句。
七绝的特色在于流畅而颖锐,它是一把匕首、一位刺客。铺陈、转折、抖包袱,都要在四句之内完成,一击不中,则为失败。
七绝中的古绝是小众部分,例如老杜的《三绝句》。虽同为七绝,但气息与近体七绝很不一样,更像对古体短句的一种致意。
五律:五律是古体到近体的接引者。唐诗中第一首格律完整的律诗叫做《野望》,作者王绩是隋唐之际人。五律的五言体式使它很接近古体的风味,而作为律诗的两联对仗,也可以从魏晋五古里找到骈俪传统。
但另一方面,格律对字句的规度,同样使它具备了五言古体所不常有的凝肃精炼。
这两种风格的前者可以王维为代表:《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江汉临眺》等。
后者可以杜甫为代表:《登岳阳楼》、《江上》、《旅夜书怀》、《别房太尉墓》等。
七律:诗的发展,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自古体而近体。在诸体之中,七律成型最晚。盛唐时期,李白、高适、王维的七律也很少,且颇有失粘、失对、重字。直到杜甫,才稳定下来,法律日密。
七律的成长基本在格律环境中进行,故而有着最纯正的近体血统。七言多于五言,律诗长于绝句的特色,使得它在有限的篇幅内,拥有最多的变化。
后世诗人,倘若擅长绝句,我们可以夸他有才情,有天分,却大可不必夸他有功力。但一位诗人七律作得漂亮稳重,那必定于诗功力精深。
最后总结先不写了,出去吃夜宵,待续。并谢
@拂镜先生
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