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五言绝句律诗的区别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区别

2023-04-05 06:24   geyange.com

七言五言绝句律诗的区别

五律与七律的区别

这一讲首先跟大家说一下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不同之处及特点

首先说说不同之处:

一、格律的区别:

作为格律诗,五律跟七律一样,有着格律诗特有的一些格律要求,比如平仄粘替对,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等等,我们就不必细化,只说说不同之处。

首先字数不同。大家知道七律是56个字,五律则是40个字。

在讲格律时我们曾经讲过,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如图:

其次是格的区别:

七律是首句入韵为正格,也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是正格。

而五律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是正格。

看起承转合,看粘对平仄,可谓有法可依,有路可循。五律之于七律,语句虽殊,法律则一。也就是说在格律上没有大的区别: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了事。中间两联,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

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富于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硕。其尾联要进开一步,别有余韵,如果能照应起句,更值得称道。其实这也是七律的作法,并无其二!

二、结构特点的区别

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言律诗要求精简,七言律诗则要平实.现在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以便更深入的理解.

大家都看看,这不是简单的加减.我们试试之后,我们能够省略什么?就能知道加上和减去对情感表达的区别.

1、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根据句意去掉两个字:多病须药物,微躯外何求

省掉了所须和此外,给人的感觉就是直接的冷静的在描述一件事情,没有情感了。我们就对他说一句,你找药去啊!我们就不同情他了。

而加上这两个词,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境况的不堪,博得了读者的同情,让读者仿佛感同身受。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这句的意思是说:杜甫此时居成都草堂。客人来了,主人很高兴。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而殷勤的情意。“不曾”,说明事前可能不知客人要来,如果知道,应该扫径相迎的。而“今始”说明诗人居住的草堂已有很久没有客人来了,这两字透露出主人的喜悦心情。如果改成五言:“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这种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就体现不出来。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给读者的感觉就出现了一个疾速飞驰的画面,这几个地点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表达出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想立刻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其一》)

换成五律就可以这样写了“花飞减却春,万点正愁人”。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什么可以省略?自和空都可以省略,虽然省略了,但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说没了.映阶说明空寂,隔叶也有无关痛痒的意思,自和空更是加重了语气,做到了突出情感作用.没有这些词,就很失色,情感表达也不正常。

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1、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自去自来,相亲相近。循环杂沓。这里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优雅、恬静。经过长期的动荡生活使诗人深受离乱之苦,如今重又找到安静之处,栖身之所,重又与家人团聚,何等的欣喜和满足啊。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同刚才上面举得例子一样,前分句用了循环纷沓的写法,后分句用了叠字日日,就把诗人居住的草堂写的就像我们的邻家一样自然亲切,渲染了一种很温馨的氛围,表达出了作者在这里居住的心情是闲适愉悦,安静惬意的。

那么我们看,如果这两句不用这种循环杂沓的写法,而改成“来去堂上燕,亲近水中鸥”和“南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来”就显得乏味无趣,只是对环境的一个客观的表面的述说,读者感受不到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因而也就感受不到这草堂对于作者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满足。所以相对情感的表达方面,七律更胜一筹,而五律更显得凝练简洁。

我们说其实任何文学体裁的盛行,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足见当时社会的繁荣。那么,对应的唐朝文学题材就比较凸显在闲逸、空灵。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也和宋代多难的社会现实有关,很多文人不是一味的沉迷于风花雪月,而多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这就导致了五律和七律一个明显的区别:

三、内容形式的不同

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了。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是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的。只不过是大概而言,为了便于论述罢了。钱钟书曾这样说: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那么唐诗和宋诗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一下: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在丰富的艺术想象中,形象地描写了庐山瀑布之壮美,寓情于景,体现出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的豪放隽逸的艺术风格。

我们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也是一首写景诗,但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唐诗和宋诗的最大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介凝练,表现也不太含蓄。

那么前边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七言律诗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其实是说五言律诗具有唐代诗歌的风格,追求的是丰神情韵,七言律诗具有宋代诗歌的风格,追求的是筋骨思理。

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表达,参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解!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句,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和态度。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比如:

作者: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凋伤是指秋季,巫山巫峡是诗人所在。颔联写诗人所处之地的悲壮景象,也暗喻当时时局: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我们从诗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内心世界情感上表达,主观的判断和评判要多一些。这就是七律的特点。对后世来说,并不是说七律比五律就先进或有意义!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体裁也在紧跟生活语言要求。

而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看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这首诗我们看表面是写的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其实里边蕴含着很深的人生和禅学之理。我们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诗人到了中年爱好佛家的禅道,晚年才会安家在钟南山的边陲,正是有了对于道的这种喜欢,才有了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并非没有同调之人,经常有人如张諲、裴迪等与其往来唱和,那么诗人却没有邀人同往,一个“独”和“自”,可见王维对于独处之美的享受和欣赏。人总是喜欢与人分享,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交通和融合其实也存在着很多的迷雾和障碍,那么这时候诗人说了:胜事空自知,也许这种心态过于封闭保守,但是也比对牛弹琴强百倍,这句话中就体现了诗人中年悟道的一些感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老子的道德经上讲“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这里把水的美妙之处,云的飘荡之美,动静的舒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当行到水穷之处,本以为美丽的景色因为水的穷尽而终止了,而云的介入恰恰又把这幅图画升华到另一个境界,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受,诗人用水一样的胸怀全然化解了行到水穷处的遗憾,很淡然的豁达的去面对自然,这就是一种无求的境界,也正体现了道家的最高境界。到这里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

另外像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李陵咏》“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写照,诗人总是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自然之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气魄。

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五律的章法或技法也都是在七律题材上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作为初学者,首先从七律入手,掌握以后,五律自然贯通融会。

那么我们就再来说说五律的特点:

要了解五律,不能不知道五言古诗。五律就是加了限制的五古的样板。它规定了句子的数量,韵脚,平仄,对仗,还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除了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它的内涵,与以往的古风没有太大的差别。往往追求空灵闲逸的风格。至少在晚唐以前,基本就是这样的。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是五言诗的共同特点。

按照前人的说法,五言的创始人,是西汉时候的李陵、苏武或者枚乘。严羽《沧浪诗话》里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五言诗,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乐府》、《文选》、《杜甫全集》,分别代表着不同阶段五言诗的高峰。其中左思、曹植、刘桢、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陈子昂、王维、杜甫等诗人,成就最高。刚才说过,文学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但是作为最直接的文学,五律作为最精炼的诗歌,十分具体地加以吸纳和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字在这时候被人格化,社会化。回过头来,我们看五言诗的特点: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这些分明是人的风范。而我们再看看平常熟悉的说法,比如高华,高古,蕴籍,委婉,分明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作为五言诗代表的五律,格外地注重它们。

古人说,五律的四十个字如四十个贤人,当中不可以加入半个凡夫俗子。所谓凡俗,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或者行为习惯,人的内在的那部分。造句新颖,韵律美妙,风神兼备是五律所追求的!

一般说来,形容七言的特点常用: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

声响——在韵部里面不难发现,四支韵部的读音,不如七阳韵部响亮。不是说四支韵不能用,而是在造句的时候,应该注意声调配合,不能让整句都显得沉闷喑哑。主要是说:情绪表达个韵部选择适应性比较好。

雄浑——这也是杜甫七律的典型特色。哲理,意象,心气,比如这些,与高傲博大的心灵相互辉映,可以造成强大的势。

铿锵——说的是词组、相邻平仄、上下句的抑扬顿挫。

伟健——句子简练毫不拖沓,能让人振奋,所谓出语惊人。

高远——这是所有诗的要求。能让读者精神境界更上一个层次。

那么,五律呢?特点是:沉静,深远,细嫩。

沉静——如果说七律是战国猛将廉颇,那么五律就是贤相蔺相如。这是文字所体现的,原本属于人的风度和性格。如果说七律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那么,五律就是知命之年的老者。不是衰老,而是人生观的成熟,不复流露太多的情绪。

深远——有史以来天下人生的境界,点破前人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峰。

细嫩——就是指用字的宽裕灵活

由于主张含蓄内敛,致使五律的语境远离了概念性的词汇。另一层含义是说,用词更接近于自然和原生态。相较之下,七律是大合唱,五律是优雅的交谈,偶尔有两三声琴瑟的铮淙。

这些区别,实际上为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指明一个方向:如果多耽沉于山水之乐,不妨以五律写之;若想就社会现实或由景及人的思考,莫若七律应之。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好了,关于七律和五律的区别,今天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