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经典名句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晚熟的人:本质善良的人都晚熟

2023-04-04 13:43   geyange.com

晚熟的人经典名句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第132周|晚熟的人:本质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他们是被劣人所催熟的。

这周读的是莫言的《晚熟的人》。

以前写读书笔记时,我常常对如何开头无所适从,不知不觉便一以贯之地使用“这周读的是……”的句式来破冰。就像这本书里提到的,有些句子没有意义,但写出来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非原文,大概是这个意思,因为忘了做标记,我死活也找不到在书的哪了)

我也只是想体现读书笔记的氛围。

上一次读莫言的书,应该还是我高三的时候。那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还没退却,学校的图书馆虽小,有一列是「新书」,仍旧摆满了莫言的作品。

本以为《晚熟的人》是一本小说,拿到手才知道是一本小说集,集结了12篇以农村为背景的故事。风格依旧“很莫言”。

莫言笔下的世界,虚构与真实相互套叠。他在书中写到,在某个时刻自己被教会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而这正是在小说中穿插着的真实,而小说本身又是虚构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每个人写的东西本就逃离不了自己生长的环境和对世界的认知啊。但于我而言是不同的。

虚构与真实的交错套叠是刻意为之抑或由于身而为人的天花板所限,读者会感受得到。就好像莫言在小说中还是“莫言”,但他不是写《红高粱》的莫言,而是写《黄玉米》的“莫言”。

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照不宣,是作者的幽默与可爱。

本质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他们是被劣人所催熟的。莫言

莫言笔下的“熟”,指的是精明。晚熟朋友说“莫言”也是晚熟的品种,最后朋友成熟了、出事了,向“莫言”求救,“莫言”只是回一句:“继续晚熟吧。”

早熟的人早“傻”,晚熟的人在别人“傻”的时候刚刚成熟,事业有成。但我认为小说想表达的是不要变得“成熟”,而是保持晚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开始工作之后,别人都会让你学精一些,书生气不要太重。无独有偶,最近热搜「清华学姐」事件,有人分析道,倘若当时学弟的反应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百口莫辩的老实人,而是硬气起来让学姐别血口喷人,拿出事实再来说话,学姐想必也不敢如此张牙舞爪、仗势欺人。

但如果学弟是个凶神恶煞的人,我们的观感也可能会变得不同。

(摘自《晚熟的人》第五篇《等待摩西》)

最近火热的电视剧《隐秘而伟大》里,有一个赵警官,被上级胁迫着去陷害无辜的人。我作为观众,看着他在挣扎,知道他还有良知,没有被麻木。尽管知道会有黯淡世道的摆布与作为老百姓的无能为力,但依旧强烈地希望他不要变坏。

什么叫“挑软柿子捏”、“老实人就会吃亏”……人并不想当坏人,但社会会逼着你变坏。这样的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刺耳,因为我们明明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啊,我们有着让社会变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啊。

但这样的矛盾并不难理解,“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这个道理。一开始满腔热血想要去完成什么,被人类辜负过一次,热情与信任便递减了些,开始明白提高戒备心是生存法则。

也不怪别人说社会冷漠了,是你我在一个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我想这种种无奈与矛盾的存在,恰恰凸显了小(读)说(书)存在的意义。有时我们需要抽离活着的角色本身,以观众的角度,去看看自己活着的世界。

无需刻意揣摩作者在写什么,不为了归纳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我们应当去感受它,感受文字带来的感受。

为什么读某一段文字会觉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感觉从何而来?别人的感受又是如何?我们对反应的反应可以是什么?我们想要突破什么?……

《晚熟的人》里的每篇短篇小说,可能会出现我们讨厌的、喜欢的角色。法治缺少的旧时代,坏的时候人无法无天,好的时候又是现代人身上少见的好——穷却不仅独善其身的好。做不到兼济天下没关系,但我们会不会成为那个讨厌的人?

其次,一个人能不能变得更好,相较于本人作出的努力,有时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这时小说的眼界、大局观也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书中的那个年代离我们不算遥远,读的时候我时不时想起大人们跟我讲过的(曾)爷爷奶奶(曾)外祖父外祖母的故事,真实故事与小说之间夹杂着共同点,特别奇妙,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经验。

即便我明白世间有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我们依旧可以做的,是让一切好的东西,不论是小说还是其他的,它们的好的内核,成为花粉、沙,而我们是风,将它们吹向四面八方,弥散在每个人的身上。

慢慢来。

(追随鲁迅先生的喜好,我买的是毛边本。说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了,但是一边裁纸一边读书好像更有沉浸式体验,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我不是在劳作,但也自以为是这一回,哈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