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句首可以不押韵吗
我们从小开始学习古诗词,五绝和七绝是我们最熟悉的诗体。不过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这个现象:
绝句的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不但是题主说的唐朝的绝句,即使是唐朝以前的绝句,第三句好像也不押韵。另外,所有的近体诗中,除了第一句以外,都是双数句押韵,单数句都不押韵。
为什么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绝句,只有四句,分为合律的近体绝句,不合律的古体诗绝句。我们先看看唐朝绝句押韵的方式。
一、唐朝的七言绝句
在诗的每一句中,最后一个字如果押韵,叫做韵脚,如果不押韵,叫做白脚。
绝句的二、四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尾字押韵既是韵脚,首句尾字不押韵就是白脚。无论是近体绝句还是古体绝句,第三句末尾字几乎都是白脚(不押韵)。
下面用表示白脚,表示韵脚
1、首句押韵的七绝
七绝近体: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言平韵古体:李白《结袜子》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太山一掷轻鸿【毛】。
2、首句不押韵的七绝
七言近体:唐·元稹《和乐天招钱蔚章看山绝句》
碧落招邀闲旷,黄金城外玉方【壶】。人间还有大江,万里烟波天上【无】。
七言仄韵古体:宋·曾巩《游麻姑山 瀑布泉》 ,2、4句押韵。
飞泉一支天上,寒影沉沉泻龙【穴】。山灵欲以怪动(人),山路先冬积霜【雪】。
无论首句押韵与否,第三句一定是不押韵的。
而且,白脚和韵脚的平仄,基本都相反。不过这种相反也是渐渐演变而成的。
二、唐以前的绝句
七言绝句出现的比较晚,唐以前多是五言的绝句。
1、隋朝的绝句
隋朝皇帝杨广有一首《春江花月夜》流传甚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
这是一首古体绝句,其韵脚和白脚的规则和唐朝一样。
2、南北朝的绝句
庾信的仄韵古绝《和江中贾客诗》:
五两开船{头}。长桥发新【浦】。悬知岸上{人}。遥振江中【鼓】。
同样如此,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反,第三句一定不押韵。
3、最早的绝句
最早的五言绝句出现在《玉台新咏》,其中录入了几首魏晋时期(或汉末)的古体绝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破镜飞上【天】.
这首诗出现了一个和上面其他绝句的不同之处。第三句中,作为白脚的,竟然和韵脚的平仄一致。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人开始注意避免白脚和韵脚平仄一样呢?
三、齐梁时期 永明体诗人的贡献
关于这种第三句不押韵、白脚和韵脚平仄相反的规则,是从齐梁时期开始讲究的。
齐永明时期,以沈约、王融等人为代表的诗人开始用四声八病的理论来指导诗歌创作,这些人被称为永明体诗人,他们的诗被称为永明体诗,这种诗就是早期的格律诗。
在《文镜秘府论》解释四声八病时,特别解释过唐人对于沈约理论的认识: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
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出自汉朝《古诗十九首》;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是西晋陆机的作品。这些诗都不是绝句,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这一段讲的是:上尾。单数句最后一字如果和双数句最后一字同声(分平上去入四声,可简单理解为平仄相同),如果不押韵就是上尾。
例如楼、齐,都是平声,却不押韵,就是上尾。河、烟也是如此。
文中举例说明时用的是前两句,但是永明体以后的诗人对于整首诗都会注意这个问题。上面提到了《玉台新咏》中的古绝句也是如此,作为白脚的,和韵脚的平仄一致,也是上尾。
沈约等人认为,上尾是巨病,齐梁以后的诗人如果继续犯上尾,就是不懂诗的外行了。:
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学习过格律诗后,就会发现,格律诗就是遵守了避上尾的规则,例如上面举例的诗:
前两句都是平声结尾,所以必须押韵。第三句是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反:在。
古体诗大多也是如此,例如上面说过的杨广《春江花月夜》
第一句不押韵,是仄声收尾的白脚(平声就是上尾),白脚和韵脚平仄相反。
不过古体诗的前两句还不是特别严格,有喜欢仿古的诗人,前两句也不完全遵循。例如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押仄韵:去、处,第三句白脚是平声符合要求。但是第一句 虽然也是仄声,但是不押韵。
无论古体近体,第三句要求很严一定不押韵,而且白脚一定和韵脚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就是题主提出的问题。
绝句中的单数句除了首句可以押韵外,其他单数句一定不押韵。其实不仅仅是四句的绝句如此, 四句以上的近体诗也是如此。
四、齐梁以后隔句押韵的诗,大多遵守单数句不押韵的规则
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不用多做解释,除了首句可以押韵外,单数句都是不能押韵的。例如白居易七律《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单数句都不押韵,均为仄收:
曾于太白峰前,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出是入声。
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首句押韵,除此以外,3、5、7句都是白脚,仄收。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体诗七言长诗,例如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首诗类似于句句押平声韵的诗,但是其中三个不押韵的单数句,白脚是仄声:有、见、釜、下。
特别注意下换韵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一首诗有六组韵,二句一组的句句押韵。四句一组的,遵循绝句的规则,每一组内,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押韵居多),第三句依然不押韵。
五、句句押韵会被人笑话吗?
句句押韵的诗也是有的,上面举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换韵的句句押韵诗。
也有不换韵且句句押韵的诗。在魏晋时,曹丕有一首《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种不换韵且句句押韵的七言诗被称为柏梁体,柏梁体一般指众人雅集时一起联句的诗,但是曹丕、苏轼、诗圣杜甫都做过这种一个人的柏梁体: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但是老街没有见过句句押韵的七言绝句,句句押韵的多是古体的长诗 。所以,假如有人作一首第三句押韵的五绝或者七绝,基本都是沈约所说的:
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所以题主担心被人笑话,是有可能的。
结束语
从七言绝句来说,近体绝句非常严格,只有四种诗体:
首句押韵的: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只有第三句不押韵。
首句不押韵的:仄起仄收、平起仄收。1、3句不押韵,2、4句押韵。
白脚和韵脚的平仄一定相反。
七言的古体绝句非常少见,我还没有见到第一句白脚和2、4句韵脚平仄相同的例子。
可能是七言绝句产生太晚,上尾的理论影响太大。所以无论古体七绝和近体七绝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则:
第三句不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白脚和韵脚平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