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怀旧王安石

2024-11-21 09:43   geyange.com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未及出发,就惦念归程,除了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还有对于此行的忐忑不安。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罢相近一年的王安石二次拜相回朝,虽然是重返政治舞台,可他却深知,新法的推行道阻且长。

近乡情更怯。其实,这样的顾虑,在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其入京任翰林学士时就有了,虽离理想最近,却也最迷茫。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即是作于其入翰林院不久,两首小诗写出了彼时复杂的心理。

01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宋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一》

简译

蝉儿在浓密的柳叶深处鸣叫,夕阳的余晖映在池塘里,荷花愈加娇艳。

看着眼前澄澈的池水,彼时已是满头白发的我,愈加思念江南的家乡。

赏析

西太一宫是神庙名,位于汴京西南的八角镇,建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每逢节日,朝廷皆派官员前往祭祀。

三十六陂是池塘名,在西太一宫附近,江宁也有同名的池塘,至于王安石是偶然游览还是奉命祭祠,今已不可考。

所谓题壁诗,就是游览时有感而发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的作品,王安石组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即属此类。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进京,据此推算,此组诗应该作于同年的夏秋之际,组诗的第一首写景。

斜阳向晚,绿柳荫浓,蝉鸣阵阵,余晖映在荷塘中,荷花愈显娇艳动人,西太一宫附近的荷塘风景如画一般美好。

看到眼前的三十六陂,诗人想到了江南家乡的荷塘,不由得心生归隐之情,他虽非生于江宁,却早已视其为故乡。

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王安石对权力本无欲望,政治理想实现后,归隐钟山即是其人生理想。

少小离家老大回。彼时,王安石48岁,已是知天命之年,虽未半老,鬓发早白,触景伤怀,那乡愁已是漫无边际。

02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宋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其二》

简译

景佑三年(1036年),16岁的我随父亲和兄长来过汴京,此时已经过去了32年。

旧地重游,如今的我已经鬓发斑白,昔日与父兄同游的影踪,却是再也寻不见了。

赏析

景祐三年(1036年),王益服母丧期满赴京待职,彼时,陪同他一起入京的,除了大儿子王安仁,还有16岁的少年王安石。

彼时,父子三人行走在西太一宫,从东到西,兄长护佑,父亲疼爱,那个16岁的少年被爱和暖暖的亲情包围着,多么幸福!

可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两年后,王益病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已无从寻觅昔日的影踪。

昔日同游之乐多么美好,而当下只有一个人的形单影只,父亲早已作古,兄长亦不在身边,世事无常,时光如水一去不回。

王安石的家庭责任感极强,进士及第后,为了照顾家庭,屡次拒绝入京为官,只为地方为官能方便照顾家中的老母和弟妹。

王安石不是家中的长子,可是,父亲病逝后,他却勇敢担起了属于长子的责任,由被父兄疼爱的少年成长为家中的顶梁柱。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均已不在,妹妹已嫁为人妇,兄弟们也都走上了仕途,重游西太一宫,恍如隔世,感慨万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乡愁总是在落日时分涌起,王安石此诗忆旧念亲,抒发了对故乡江宁的浓浓思念之情。

后记

王安石这两首六言绝句,历代评价甚高,清代陈衍曾盛赞曰:“绝代销魂,荆公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在世人普遍的认知里,“huli”这个词绝对是贬义,可在苏轼的字典里,却是至高无上的褒义词。

元祐年间,苏轼奉命祭祀西太一宫,见壁上王安石旧题两绝,感慨不已,叹曰:“此老野狐精也。

此老”是对王安石的敬重,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在江宁与王安石相聚月余,过往皆已释怀。

苏轼称王安石为“野狐精”,既是赞题诗艺术成就高,也是誉其在文学领域上的独领风sao无所不能。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苏轼亦次其韵作诗二首以寄哀思,总觉与王安石诗相去甚远。

王安石这两首诗既有意境,亦有韵味,有时不我待的感慨,更兼日暮乡关的愁绪,堪称宋代六言绝句中的精品之作。

参考资料

《宋史 王安石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