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李白 赏析(李白《将进酒》原文与赏析解读)
将进酒
—喝了这一杯,我们珍惜当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李白应该很喜欢汉乐府,他写的很多诗用的都是乐府诗题,如《古朗月行》《玉阶怨》《古有所思》,还有这首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和肆意洒脱的生活态度。
劝酒歌也就是喝酒时用来助兴的,和行酒令差不多,不同的是,酒令是一种游戏,输的人要罚酒,而劝酒歌则是劝酒的一种方法。中国很多民族有劝酒文化,在云南旅行的时候,我曾有幸见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端着酒杯唱歌,歌声婉转嘹亮,十分动听,等她唱完之后,桌上其他人都很给面子地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禹帝时期。传说最早酿酒的人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仪狄。《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喜欢喝酒的大多是男人,令人称奇的是,酿酒的鼻祖居然是女子。
大禹之所以认为后世会有人因酒亡国,一点都不奇怪。连曹操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酒的别称,传说黄帝时期的杜康是最早用粮食酿酒的人,所以酒又被称为杜康),证明酒确实有让人忘记烦恼的功效。喝醉之后那种晕乎乎的感觉让人飘飘欲仙,任何烦恼都可以抛诸脑后,若是统治者长期饮酒,势必会因此而耽误政事。虽有大禹警言在前,但还是有不计其数的人喜欢喝酒。李白就是个出了名的酒鬼,他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据说他喝醉之后会灵感突发,很多传世名篇都是在他醉酒之后写出来的。作为一个资深的酒鬼,李白写出来的劝酒歌定然会比一般人高。
诗的开篇似乎就有着翻江倒海似的豪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从无边无际的广阔自然景物写到渺小如沧海一粟的人,气势却一点没减弱。不知为何,每次读《将进酒》,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抵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大江东去浪淘尽”那种浩浩汤汤的气势是一样的吧。太白的诗总是这样,以夸张显山水。他在《秋浦歌》中所写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以极度的夸张征服了古今无数人。
感慨完黄河之水和满头青丝后,李白在第三句就把全诗的主旨写了主来,那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及时行乐是汉代古诗中重复了无数遍的话题。相比之下,李白比汉代那些诗人要直白得多,他说,人在得意之时就赶紧行乐吧,莫要辜负了美酒金樽,人生下来都有他的用处,千金挥霍完依旧能够回来。画外音就是,不要舍不得兜里的银子,都拿出来喝酒享乐吧,钱花掉还是能赚回来的,但光阴错过就再也回不去了。趁着年轻,一边大口喝酒一边大口吃肉,多么惬意多么欢乐,若是遇上知己好友,就痛痛快快喝他个三百杯,不醉不归!
说明自己的意思后,太白的劝酒也就正式开始了。他端起酒杯,吆喝道:岑夫子和丹丘生,你们快喝酒吧,千万别停下,我为你们高歌一曲,你们千万要仔细听啊。这里的歌未必是真正的歌,大概是助酒兴的诗词吧,李白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他引经据典,说了一大通为什么要喝酒的理由,目的真是劝在座的人举杯痛饮。而他的理由就是,荣华富贵的生活都不是真正珍贵的生活,自古圣贤之人都是寂寞的,只有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你看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观设宴的场景,宾主喝得多么开心。
“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说法似乎有些牵强,不过古代有才华又贤能的人中,的确有不少是酒鬼。李白自然不必说了,欧阳修嗜酒也是出了名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流传千古。白居易不仅喜欢喝酒,还善于酿酒。除此之外,还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醉酒后“天为被地为席”的竹林七贤之一刘伶。
杜甫曾为长安城中的嗜酒者写下了一首传神之作,可谓入木三分,十分形象。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中所写的酒中八仙,分别指大诗人贺知章,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崔宗之,户部侍郎苏晋,诗仙李白,“草圣”张旭以及因嗜酒闻名的平民焦遂。其中我觉得,还是写李白的那段最为精彩,一看描写就知道是李白的作风,如此肆意洒脱的他不仅是诗仙,还是位酒仙。
擅长写劝酒诗的当然是喜欢喝酒的人,李白这首《将进酒》如此有名,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有些忧愁,无药可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古人为朋友送行时很喜欢写诗,因此送别诗长盛不衰,其中比较出名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等。送别诗的诗名大多都很直白,李白这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题目虽言明是送别诗,内容却并未直言送别。
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饯别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他的叔叔李云,二人一同登上谢朓楼,心中万分感慨,遂写下了这首饯别诗。诗云饯别,却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愁苦倾注其中。
诗的开篇,弃我而去的昨天不可挽留,扰我心绪的今天令我烦忧。这两句直言心中的烦恼,说的虽是昨日和今日,实则泛指每一日。这么多年来,李白每一天都心有烦忧,郁郁寡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身为男儿,古人的理想大多离不开家和国,李白心中所想的自然是“国”。他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却得不到重用。眼看朝廷日益腐败,唐玄宗却依旧日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重用奸臣,使得大唐盛世日益衰败,李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寄情于诗,以此抒发心中愤懑。
据说,贺知章读完李白的诗后,为他的才学所震惊,称其为谪仙。仰慕李白才华的人不计其数,就连唐玄宗也对他称赞有加,对于自己的学识他自是比谁都更清楚。他以谢灵运为偶像,谢灵运可以自信满满地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他自然也少不了这份自信。和叔父李云一起登上谢朓楼,望着眼前的万里秋空,鸿雁南归,李白突然有种想开怀畅饮的冲动。他想到了蓬莱宫中所藏的书文,还有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风骨,自认为不比他们差。
魏晋南北朝,文学和艺术发展都十分迅速,最有名的莫过于建安七子和三曹,因而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至今,崇尚魏晋建安风骨的人依旧多不胜数。李白诗中提到“建安骨”,并且以“小谢”自比,可见他也十分热衷建安文学并且相当自信。
“小谢”即魏晋诗人谢朓,也是诗名中“谢朓楼”的建设者。谢朓生于魏晋大家族谢家,和谢灵运也有亲戚关系,他们两人并称为大小谢,都是李白十分敬佩的诗人。李白不止一次登上谢朓楼,并有不同的诗作留下。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的情感相对平缓很多,主要写自己登上谢朓楼之后看到的湖光山色,有感而发,想到了逝去的大诗人谢朓。在谢公楼上远眺,景色如此之美,不知何时看景的时候,心情也能如景色一般美呢?
这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的,酒能解忧,但酒未必能解世间所有的忧,有时候喝多了,半醉半醒,愁上加愁。
在大多数时候,心中有烦恼都可以通过喝酒来解决。然而此刻立于谢朓楼上,望着广阔的天地,李白觉得自己就像沧海一粟,渺小毫无可用。比起胸无点墨,有才而无处施展更加可悲!他想用酒来麻痹自己,可越喝却越清醒,就像拿刀去切水,水非但不断还流得更快了,他喝那么多酒,却使自己愁上加愁,满腔烦忧。也难怪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在世既然这么不如意,还不如披散头发乘着小舟在河上漂流。
披头散发意味着不束发,不做官,表达的是一种肆意悠闲的生活。而独自乘舟漂流,则显示出了心中的无限寥落。
我想,乘着小舟漂流,不单单只是想欣赏江上美景那么简单吧,尤其是他还披头散发颜色憔悴。人在心情最低落的时候,往往都喜欢一个人待着,而且是待在越安静的地方越好。
古代文人失意时似乎都喜欢乘舟在河上漂流,李白想“散发弄扁舟”,偏偏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也写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或许是因为广阔江河上孤零零飘荡着的小舟看上去格外凄凉,使得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孤苦命运。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同样的道理,幸福的人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从古至今,怀才不遇的大有人在,相比较而言李白已经算是很洒脱的了,只是他终究没有彻底放下,因为他一直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决心。没有人会自甘平庸,尤其是像李白这般满腹学识之人,埋没民间的确可惜,他自己也是不甘心的。
人生在世,要做到无忧无虑实在太难。而有些忧愁,无药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