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 苏轼最经典的十首词作赏析

2024-03-20 05:01   geyange.com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小序)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首词,想念弟弟子由。

像中秋佳节那样的明月几时能有?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上宫阙里,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想凭借着清风回到天上看一看,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我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光下的清影,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儿常有阴晴圆缺的轮转,(人团圆月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由于反对王安石变化,苏轼被迫自请外放,从1071年开始辗转各地任职,1074年知密州,当时苏辙任河南推官。苏轼曾要求调到离苏辙近一点的地方,没能如愿。1076年中秋,苏轼和弟弟已经有7年未见,皓月当空,银辉遍地,酒醉情浓,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汩汩流出,有了这首构思奇特、富于哲理、极其浪漫、清新流畅的望月怀人词,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寄托了词人坎坷人生里遗世独立的清傲,被后世人誉为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0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还是敬一杯酒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吧!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7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2年,这期间苏轼是戴罪之身,报国之志无处可施,生活困苦,幸运的是有一大群喜欢苏轼的人与他来往交好,结伴游山玩水,这首词是苏轼与友人游赤壁矶后所写。

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感叹时光易逝,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一改此前宋词缠绵悱恻之态,成为豪放词的定鼎之作。被世人誉为“古今绝唱”。

0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诀别已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和凄凉。即使你我相逢,你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这么多年我四处沉浮辗转,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望,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处说起,只有无声的泪水落满脸庞。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写作背景】

1075年(熙宁八年),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年已四十。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已去世十年的结发妻子王弗,写下了这首字字血泪、情意绵绵的悼亡词。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恩爱情深,与王弗相爱相守的这段日子是苏轼人生从起步到名动京师、仕途启航的最轻松、最得意和最惬意的时期,然而仅仅相守十一年,王弗因病去世,这给苏轼很大的打击。可以说王弗填满了苏轼的青春时光,苏轼怀念发妻,何尝不是在怀念那段他最春风得意再也回不去的时光。词的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寄托了词人对亡妻的无尽思念。

04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让我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鲜艳华美的帽子,身穿貂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骑兵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百姓们随行出猎的厚意,我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

我痛饮下美酒后,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会派人下来任用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把雕弓拉成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写作背景】

1075年(熙宁八年),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在一次打猎活动中苏轼写了这首气势雄豪,淋淳酣畅的词,通过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词人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当时,苏轼在地方任职多年,亲眼目睹了变法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冒着被贬风险多次上书叫停变法但得不到结果,而当时西北边境,西夏军队又对北宋虎视眈眈,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苏轼,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这首词就是保家卫国、救民于水火的愿望的抒发。这首词在境界上大大突破了北宋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开了宋词豪放之风。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小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怕什么?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写作背景】

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谪居黄州,与友人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词人将当时的所见所感写成此词,文字简洁流畅,洒脱自然,篇幅不长,但意境深邃,内涵丰富,展示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平和泰然的心境。

06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写作背景】

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知密州,暮春,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此词。1075年,苏轼到密州后第二年组织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这首词通过春日景象和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词人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和怅惘,也表达了词身处逆境而不困与其中的豁达超脱的胸襟。

07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小序)元丰七年(1084年)12月24日,与友人刘倩叔游泗州南山作此词。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苏轼与刘倩叔同游泗州南山后作此词纪游。

1084年三月,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多,终于接到调令迁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虽然不是升迁,但却标志着苏轼困顿黄州终于要结束了。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心境比较轻松,一路上边访友游赏边北返,先去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探视了胞弟苏辙,畅游庐山、石钟山,到金陵又和退隐在家的王安石酬唱数日,并打算听从王安石建议在江南买田归隐常住。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苏轼与王朝云所生幼子苏遁因中暑夭折,对苏轼打击很大。这一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上书朝廷,请求罢汝州职,回宜兴修养。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上阕写景,下阙写与友人品茶野餐的状态,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心境,功名利禄、悲欢离合、柴米油盐,看淡一点就会释然,就会有欢愉,这是苏轼在经历了十几年人生沉浮以及1084年的大喜大悲之后的深刻内心沉淀。

08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小序)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写作背景】

1082年三月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游蕲水清泉寺,写下此词。上阕写幽雅景致,新芽、清泉、干净的松间小路、细雨微微、布谷声声,大自然让人豪情满怀,引发了下阙的人生感慨和议论,只要努力,不放弃希望,即使遇到挫折,即使时光老去,也还有许多值得做的事,而不能一味地消沉叹气。

09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描写春景的作品,文字清新婉丽,词意婉转,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感叹,及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意境朦胧,极富韵味。

本词创作年代有多种说法,有说谪居黄州时创作,有说谪居岭南时创作。

10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人生到底要经历几度这凉凉的秋天?入夜秋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价便宜,常常因客人稀少而发愁,月色澄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一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本词是首中秋词,但实际创作年代有2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写于1097年(绍圣四年)谪居儋州时,一种说法是写于1080年(元丰三年)谪居黄州时。

这首词是苏轼词作中比较少见的词调较为低沉、哀惋的作品,词人一生沉浮,壮志难酬,一腔心事谁能懂,再强大的心脏也需要慰籍和安抚,就借着文字吐露自己的心声,希望有人能懂,希望还有被重用的机会。

你还喜欢苏轼的哪些词作,一起来分享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