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学霸演讲 学霸考上清北
“我告诉你们,北大清华招生组都是很狡猾的!”北大清华在招生时抢着给他打电话的故事,成为了刘嘉森演讲中最常出现的桥段。
2015年,作为衡水中学的“文科状元”,刘嘉森以673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他就被教辅公司请到各地巡回演讲,四天在大学上学,三天在全国各地高中“赶场”。他“凡尔赛”式的演讲视频在网上传播甚广。
不仅是刘嘉森,在短视频平台上随意一搜,就能找到数十个与他类似,自称有名校背景的“状元”。而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莘莘学子,或许不知道,他们无比崇敬的这些学长学姐,其实是教辅公司的“托儿”,反复讲述自己当年的辉煌,就是他们的工作。
从“小镇做题家”到“小镇演讲家”,刘嘉森的故事呈现出浓浓的黑色幽默感。相关采访显示,当他发现考上名校既不能“赚大钱”,也不等于成为“人生赢家”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这时教辅公司找他做演讲、推销书,他才发现“没想到这个事居然挺受欢迎”,这种演讲原来“有市场”。
当初打电话争抢“状元”的清北招生组,一定没想到,“状元”考上清北之后,只是为了复述过去的辉煌。
刘嘉森的职业选择是他个人的事,外界不必苛责,但值得探讨的是,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高考,面对大学教育?
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对名校的想象与和实际情况的错配。在高中生与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眼里,名校背后链接着一系列“高大上”的词汇,好似考入名校就意味着跻身上流社会,从此走向人生巅峰,但事实上,大学生涯与想象中的情景往往大相径庭。
高考成功并非万事大吉,所谓“状元”和名校生依然需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基础学科专业,如果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枯燥的学术研究,反而会让人觉得痛苦不堪。而热门专业也面临着“内卷化”的倾向,让名校生就业并不轻松。这种落差,会让很多“天之骄子”一时难以适应。
笔者也算出身名校,见识过许多高考“状元”在大学遭遇滑铁卢,在高中值得称道的学习能力,在大学课堂上频频失灵,甚至遭遇挂科;也见过更多通过考研、就业等形式弯道超车的非名校生。当“状元”光环被祛魅之后,你会发现,不肯努力的“状元”很多时候还比不上一位踏实勤奋的普通学生。
大学和名校远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很多人是“被社会教育”过,吃过了苦头才明白这一点的。
说到底,这些年来名校被“唯分数论”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把考名校当成人生唯一目标的大有人在。但事实上,大学是为了给人生开拓更宽阔的边界,如果像刘嘉森这种名校归来又一头扎入给高中生教辅培训的大潮,不禁给人一种“考上名校就是为了指导更多人如何考上名校”的荒诞感。
这种“内循环”不仅进一步加剧教育焦虑,更容易让考大学变成存量“内卷”,而无益于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拓宽社会增量的功能实现。
刘嘉森做演讲赚了钱,但对即将面对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应该尽快将上名校和“赚大钱”“获得成功”脱钩。人生是漫长的接续奋斗的旅程,途中也有比考试更多的风景,考上大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站。特约评论员 陈禹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