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影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励志电影,可以是人物传记,也可以是别的类型的励志电影吗)
星期五言:几乎所有励志电影都属商业类型片范畴,它跟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其目的是要在120分钟内帮你完成现实中完不成的事情,满足你的电影梦。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励志电影要尊崇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而反励志电影首先就要从价值观和电影梦的根本上去颠覆你的认知(否则便是假反)。因此,搞懂励志电影的叙事套路,这个过程本身就等于在突破现实中的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了。
本文来梳理下励志电影的结构与套路。顺便再提下反励志故事体是怎么回事。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励志电影的单向直线性故事框架
所有励志电影的开端都要先树立一个人生目标(或美其名曰“梦想”),然后人物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达到成功。我们简单用图表框架表示就是:树立——争取——成功。这便是所谓的“单向线性”了。
注意:这个框架占据了电影的时长和轴线,除此之外的任何“反作用力”都不会影响它的主导地位。
因此我们看西方励志片也好,国产励志片也罢,不出半小时,主角的人生目标(梦想)必定出现,而且是大张旗鼓、显而易见地出现,为的是与之后的“成功”相呼应。想想迪士尼的《寻梦环游记》(想要成为音乐家的目标),想想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想要成为冠军的目标),想想国产《煎饼侠》(想要拍大电影当大导演的目标)……
▲《摔跤吧!爸爸》电影剧照,2016
当然,光有一个通向成功的直线框架不足以取悦挑剔的观众,也不足以凑够大电影时长,接下来就要融入一系列的套路了!比如说“人设”和“路障”
二、励志电影的主次、正反、高低人设套路
在“人生目标”出现之前,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先出现,而且这个主人公一定要是一个相对孤立的人,而非数个人的群体(参考对照文章:什么是“群戏电影”及其分类、特点);
这个人不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至少要对绝大部分目标观众具有亲和性。为什么,很简单,导演要让主角看起来更像你自己,让主角接下来要经历的、获得的东西更像你自己经历、获得的,从而支配你的情感。想想拿下奥斯卡大奖的《美丽心灵》、《国王的演讲》、《国王理查德》,想想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食神》……
▲《国王的演讲》电影剧照,2010
次角通常是围绕着主角先后出现的,有的是在确立目标前,有的是在确立目标后,这完全取决于主角“完成目标”过程中的需求(电影通常美其名曰“团队”)。比如说《雄狮少年》里主角需要个鼓手,那么那个卖肉的胖墩就得出现,需要拜师求艺,师傅就得出现。
▲《雄狮少年》电影剧照,2021
这种次角还能起到打节奏分段落的作用,类似于单机游戏里的“公关模式”。(这点在《雄狮少年》再明显不过,可见其对标准喜剧励志片的模仿度)
“团队”之外还要有第二主角和反角的出现,这是励志电影的标配。第二主角通常是一位漂亮的“异性”(比如说《雄狮少年》里的少女阿娟),或者是主角的亲人朋友(比如《国王理查德》里网球冠军的母亲),这些人是电影主角完成理想的次动力,同时也是观众期望看到的爱情、亲情、友情戏。但这些东西通常成不了主动力,它们要给团结、正义、梦想、奋斗、和平、不忘初心这些个主题让路,这是意识形态范畴,另当别论。
▲《国王理查德》电影剧照,2021
反角更是如此,在好与坏,正义与邪恶的衬托下,观众对主角的同情心和共鸣感会更加强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所有励志片里的主角永远都是善良、受欺负,被鄙视,低贱、被孤立的一方的原因所在。
当然,受欺负,被鄙视,低贱、被孤立的一方一旦成功了,屌丝变成了凤凰,观众的愉悦满足感会更强。
这便是本章标题所说的主次、正反、高低的人设套路了。
三、励志电影故事框架下的“反作用力”假象
有人会质疑:谁说成功是一条单向直线了,人家“雄狮少年”、“国王”、“山姆(《我是山姆》)”哪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坎坷才成功的!这些东西不都是“反作用力”吗!
这里说的“反作用力”即是前文提到的“路障”。要知道,所有的路障看似反向,实则目的有三:
一是增强成功之路的刺激感(也就是戏剧张力);二是凑够电影时长;三是让观众认可“努力”和“成功”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三样东西没一样跟现实接近,试想:生活中谁愿意办事的时候麻烦多多,谁又不想用最低的投入成本(包括脑力)获得最大的成功。
因此,励志电影里“路障”设置的反作用性是个假象,实则还是在推动强化“树立——争取——成功”这条主线。
四、励志电影的大反转与彩蛋陷阱
说到此又会有人质疑:你说路障是假象或许没错,可那些“大反转”呢?那算不算“颠覆”励志?
没错,几乎所有励志片到了最后胜利在望时,总会有个180度的大转弯,想想《飞屋环游记》里男主从小到大崇拜的偶像竟是个骗子;《寻梦环游记》里男孩儿苦苦寻找到的能救自己并帮助实现音乐梦想的“人生导师”竟是个伪君子、杀人犯;无数个赛车、踢球、当歌星、创业的励志电影在看似要达到目标时总得来个大崩溃,一泻千里……
▲《寻梦环游记》电影剧照,2017
这个套路别说好莱坞迪士尼了,就连我们的“编剧”们都快用烂了!比如说《雄狮少年》眼看要成功了,男主父亲突发病,不得不放弃理想,《喜剧之王》周星驰眼看混进电影圈,找到出头之日,结果被导演拒绝,重新沦为卖盒饭的……
▲《喜剧之王》电影剧照,1999
这些“大反转”是真的“反”了吗,或者说它们反的又是什么呢?
善于思考的观众会发现,但凡电影有大反转,后面就会跟上电影高潮的到来。电影高潮是什么,很简单:它是角色通向成功终点的最后一搏。
既然是最后一搏,那就来得更凶猛,更刺激,更意想不到。这里的大反转起到了凶猛、刺激、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还是正面的推动力。
至于“反”的是什么,很多人容易把它跟成功的结果混为一谈。其实大反转仅仅反的是主角通向成功的路径,反的是主角信赖的人而已,成功的目标没变。
这里提下《雄狮少年》结尾的彩蛋——多年后在城市里打工的男主看到自己昔日舞狮成功的相片……
这一设置看似是种对“梦想”的无奈嘲讽,看似悲剧,看似“反励志”,但本人认为那还是一种假象,原因很简单:它是被孤立在整个电影框架之外的,甚至还隔着那煽情的片尾曲。换句话说,观众早已过足了“励志、梦想成真”的瘾。
▲《雄狮少年》电影剧照,2021
一个彩蛋,即便反向,对电影的商业迎合取向也没什么影响,况且好多观众早就出戏离场了。
它终归还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励志商业类型片。
五、一些“反励志电影”的案例
文章至此,我们可以对励志电影的特点做一个总结归纳:
1、它脱不开“树立——争取——成功”这一大框架原则。
2、它脱不开人设、路障、大反转、高潮的套路。
3、它脱不开“努力、奋斗必定成功”的意识形态假象。
这是我们识别“励志电影”的最直接标志。
同理,如果有一部电影颠覆了以上任何一点,那这部电影很可能就是“反励志”了。我们拿出三组较典型电影和文学作品来做例——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论大肆宣扬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美国算是鼻祖了,由此那些反“美国梦”的文学、电影作品也应运而生。《了不起的盖茨比》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而判断这部作品反励志的一个最好的标志便是:主人公的辉煌成就,导致的是最终悲剧的发生(而非喜剧大团圆)。
*(电影)《革命之路》: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呼应的电影,首推这部《革命之路》。与前者不同的是,片中的男主并没有盖茨比那般辉煌的成就与传奇的人生,他仅仅是一个怀揣着美国梦的公司小职员而已。然而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
我们将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男主人公是怎样在这种“励志”的过程里一点点迷失自己的。
*(电影)《推销员之死》:片中的老头一辈子都在树立梦想,努力奋斗,唯独最终的成功就像“等待戈多”一样迟迟不来。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小说)《红与黑》:这部经典法国小说讲的实则是一个卑微、低贱但激进的青年努力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然而随着他社会身份的不断晋升,其人性的病态与阴暗也逐渐暴露……小说一条励志的正线与一条堕落的反线并进,形成了“反励志”概念。
*(电影)《爆裂鼓手》:没有励志片的框架,没什么为谁而战的意识形态,甚至连路障都没有,片中的男主人公就是跟自己较上了真,一根筋向前想要成为大师。而这个过程便是他失去理智走向极端的过程。这部电影不但在价值观上反了励志,在电影形式上也反了类型片的套路。
*(小说)《小小人》:这部小说在励志故事框架上反,在人设、剧社套路上反,在成功的大团圆结局上反,是我们研究反励志故事体的一部绝佳作品。
*《华尔街之狼》:如果把励志、创业、奋斗、组团队这些励志的套路元素套在一个“传销诈骗”分子身上会怎样?显然,这在视觉本身上就反了“励志”。
六、励志电影与反励志电影之于现实的价值
即便励志电影存在局限性、套路性以及不真实性,但本人还是无法完全否认它,毕竟高质量的商业励志片还是会在两个小时里给人带来快乐甚至激励。至于它是否会对观众的现实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产生某些积极影响,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电影,去评判电影,去客观识别电影的优劣,否则仅仅被动地被灌输刺激和满足,那可能就有麻烦了。
反励志的电影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