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北大的励志故事(52岁校长与学生一同考入北大)

2023-10-18 09:29   geyange.com

考入北大的励志故事

52岁校长与学生一同考入北大:一个温暖励志的教师节故事

9月8日,在北京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上,52岁的廖中扬与自己的8名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第一课”。廖中扬是北京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今年他与曾经的学生一同考入北大。廖中扬是博士生,他的学生们是本科新生。

往日的师生,今天的同窗,这个故事的神奇在于,它既是廖中扬和学生们各自开启的人生新阶段,也是一段奇妙师生情缘的延续,拥有多重励志意味。

首先,52岁的年纪、鬓角已冒出白发、结束高考34年的廖中扬,是名副其实的“非典型博士生”。他选择读博,是“想完成青年时期进入北大读书的梦想,想让自己和父母都没有遗憾”。站在个人的角度,这种选择无疑需要勇气且要付出一定的现实成本,已经“知天命”的廖中扬肯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个人进步的要求,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进取、让人敬佩的人生态度。

近些年来,不时涌现“大龄”大学生、研究生,其中就有一些父女、母子同上大学的佳话,也有不少人还在继续奋战争取“上岸”的路上。对此,舆论往往不吝送上支持和赞扬。因为在这些故事中,人们看到了个体对知识的尊崇、对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的人和故事越多,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就会愈发蔚然成风。

其次,廖中扬校长的身份,与“高龄”考博并如愿的举动叠加,对学生产生的触动和激励作用是直接而深远的。“廖校长是我的榜样,他的经历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他学生的话语,显然是肺腑之言。人们常说“言传身教”,信奉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些话语都透露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止于书本和课堂,老师本人的人生追求、品格意志、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看到廖中扬52岁尚能选择重回校园读书,他的学生们对学习的重要性、青春不能辜负、人生需要奋斗这些“大道理”的认知,必将形成一个更真切深刻的理解。这种来自身边师长的故事,其代入感和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已经是“同学”,但廖中扬仍用自身行动给学生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幸运的是,我也有一位廖中扬式的老师。他是我的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教书育人极其认真负责。我毕业后多年,才得知他那时候除了白天上课和管理班级,其余时间都在刻苦学习,一路考试升学,直到拿到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去年,我与他取得了联系,他没对自己的经历谈太多,反倒是诚恳地鼓励我不论何时都要保持学习、持续进步。他的故事和话语,深深地鼓舞着我。

今天是教师节,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致敬,朋友圈里在持续刷屏。我想,我们推崇的好老师,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先生”,是在人格德行、职业修养、专业能力等方面都作出表率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感恩和致敬,是希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一定要从事教育行业,但希望能学习到老师们的美好品德和对待人生、事业的态度。一位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批批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期待更多的好老师涌现,期待我们可以从老师们身上学到更多。(汪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