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取得科技商业等方面的成就励志故事 中国极具世界影响力的25个重大科技成就

2023-10-13 04:32   geyange.com

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取得科技商业等方面的成就励志故事

一、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创新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中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

世界影响: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对全球陆相生油及油气藏形成理论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主任A.D.马洛尔教授在了解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情况后著文说'中国油气藏普遍形成于陆相沉积。作为陆相沉积盆地专家,我从那里(中国)学到了许多有关盆地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陆相石油地质研究在短时期内从勘探实践到确立理论取得如此明显而巨大的进展,的确使世界石油地质界的一部分科学家难以理解和接受。直到1966年,仍有一些国外著名地质学家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人在渤海湾地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陆相生油论'是'不可能的,是耸人听闻的说法'。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世界陆相盆地中又有一重大发现,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和库珀盆地找到了一系列由陆相沉积所形成的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是,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让中国人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尤其是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曾经在中国的7大标志性科技成就中,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位列第四,仅次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

发明创新概述: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比传统水稻增产30%以上,它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美联社之前文章称,袁隆平的高产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全世界人民。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有约五分之一的大米产自袁隆平的改良水稻。

世界影响: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在全球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凭借一己之力,让中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研究和推广领域的领头羊。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肚子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纤维原创技术

发明创新概述:2001李官奇研发出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

世界影响:大豆蛋白纤维是由华康集团董事长李官奇先生历经十年研究开发成功的产品,这种物质属可降解性再生植物蛋白纤维,该纤维具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许多优良性能。其织物具有羊绒般的手感,真丝般的光泽,棉的透气保暖性,亲肤舒适,服用性能优异,被国内外誉为“21 世纪健康舒适型纤维”。李官奇的这一发明改写了世界人造纤维原创技术为零的纪录,它也是我国获得的一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发明,彻底改变了我国化纤大量进口的历史。大豆纤维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纺织业本身。迄今为止,中国是惟一掌握这个技术并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李官奇也因此获得“世界大豆纤维之父”的称号。

四、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创新概述: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在中国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与天然胰岛素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的征途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被誉为中国'前沿研究的典范',是当年接近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成就。

世界影响: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五、两弹一星

发明创新概述:“两弹一星”一开始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世界影响:中国拥有“两弹一星”其意义就在拥有核大国地位和火箭推进技术。尤其在世界范围内,保证了核战略平衡。既保障了国家安全,又遏制了核战争的爆发。对世界和平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特别是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在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六、矮秆籼良种

发明创新概述:籼稻 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种,米粒细而长,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食物,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杆用来造纸。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世界影响:矮秆籼良种是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第一全球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高秆品种的最大弱点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产。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七、神舟系列飞船

发明创新概述: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飞船。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号发射成功。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世界影响: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时间短但在全球反响很大。美国《华尔街日报》之前报道,美太空专家称,中国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表明中国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飞跃,中国已成为美国控制的空间探索领域的竞争者或者伙伴。俄罗斯俄新社之前报道称,中国可能参加国际太空站计划。“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航天部门即可提出使用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代替俄罗斯的“联盟”和“进步”飞船,为轨道站运送航天员或者作为救援飞船使用。新加坡部分国际战略学者之前指出,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球先进的水平,是中国综合科技能力的体现。

八、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发明创新概述: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世界影响:'身高'一米九的'神威I'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的运算速度是每秒3840亿浮点结果,在世界前500台投入商业运行的巨型计算机中排名第48位。值得一提的是,'神威I'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高性能计算机开发能力的国家。

九、神舟系列飞船

发明创新概述: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空间载人飞船。40年来世界载人航天共经历了5个阶段。而处于60年代的第二个阶段以发展载人飞船为主。迄今为止“神舟”系列飞船已成功反射并返回达7次,神舟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结构,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飞船与国际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并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

世界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能力的国家。国际间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十、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发明创新概述:中国在1958年6月30日,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反应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维持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内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国新建成的这座原子反应堆是重水型的,热功率为7000枣l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6月13日下午,这座反应堆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逐步提高功率。

世界影响:1958年6月30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回旋加速器已经建成,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的主要用途就是进行科学试验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做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它的建成是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的标志。这座反应堆的热功率是7千至1万千瓦。反应堆经改建后运转正常,加强功率比改建前提高了50%,最大热中子通量增加了一倍多,反应堆的辐照空间也增加了2.6倍,仍用低浓度铀作为燃料。

十一、玉米杂交种

发明创新概述:李登海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具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在中国育种领域,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选育玉米种子,年年都要到海南搞加代育种,当时已经育了87代,而超级玉米就是这87代的结晶。有评论说,像李登海这样连续26个春节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的,别说全国,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人!

世界影响:玉米在中国种了400多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亩产始终维持在100多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李登海研发的杂交种出现之后,紧凑型玉米的亩产超过700公斤,2005年秋天,在李登海的试验田里,“超级玉米1号”创造了每亩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将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提高了27.96%,同时也是李登海连续6次创造和刷新夏玉米高产世界纪录。

十二、磁轴承(MB磁悬浮轴承)

发明创新概述:中国“拉推磁路”理论已问世25年了。其创始人甘肃省的李国坤教授运用该理论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悬浮轴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运行到很高的转速,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中。

世界影响:李国坤教授1979年发明了'拉推磁路'理论,二十年来,一直居国际领先水平,被誉为'李氏拉推理论'。在有中国科学家轿危参与研制的糠汗祝阿尔法磁谱仪所用的磁性材料研制过程中设计了7台主要设备,该生产线得到了该项目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世界级标准和成就'的赞语。李国坤从技术与实业都为零的'两个零'开始一起创新创业,与中科恒源人一起创建'中科恒源'。2006年,中科恒源入选'世界十大绿色发明';2007年,获第3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最高奖--特别金奖;2009年获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蓝天奖。

十三、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发明创新概述: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世界影响:国家信息产业部之前公布了2007年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获奖名单,由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等10项技术当选。

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具有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尤其在网络电视、数字卫星直播、高密度光盘和视频监控、移动视频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已被正式采用为国家标准。

十四、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发明创新概述:代旭升2003年经过3个月的苦心钻研,研制出“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

世界影响:代旭升提出用'提捞法'采油的建议,并配套发明了'自动泄压式凡尔抽子',一举解决了停产井捞油的国际性的难题。这一新技术被职工们称为'四次采油'技术。自2005年以来,东辛采油厂累计实施573井次,增油3551吨。代旭升根据当地油井气量等情况,帮助设计了'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该装置已在长庆油田3家采油厂投入使用70多台,日回收天然气2.3万立方米,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十五、龙芯

发明创新概述:龙芯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速度最高为1GHz。龙芯3号还未有成品,而设计的目标则在多核心的设计。

世界影响:“龙芯”的应用不仅仅限于电脑,对国防工业,网络服务器、路由器、游戏机,特别在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之前进口一颗服务器用的CPU芯片(至强MP)价格高达几万元,占到服务器成本的70%以上,据统计,光进口芯片国外大公司每年就能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龙芯”的进口替代,可以说市场前景不可限量。2002年8月10日诞生的'龙芯一号'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龙芯从2001年以来共开发了1号、2号、3号三个系列处理器和龙芯桥片系列,在政企、安全、金融、能源等应用场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21年4月龙芯自主指令系统架构的基础架构通过国内第三方知名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评估。

十六、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

发明创新概述: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是中国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是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原料是食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纯碱工业的创始人。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合成氨和制碱两大生产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学术界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世界影响:侯德榜制碱新方法被命名为'联合制碱法',它使盐的利用率从原来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重要的是污染环境的废物氯化钙成为对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还可以减少1/3设备,所以它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索尔维制碱法,从而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是世界上制碱工业上的重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十七、天然牛胰岛素拆合的研究成果

发明创新概述:1960年1月,在全国第一次生化学术会议上,邹承鲁小组的年轻科学家杜雨苍代表全组发表了天然牛胰岛素拆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参会的所有人,但由于当时保密需要,这个重大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国际上发表,也使之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5年9月3日,杜雨苍完成了A链与B链的人工全合成实验。合成物冷藏14天后,1965年9月17日清晨,杜雨苍小心翼翼采集了一份样品,采用高倍显微镜检验合成结果,项目组所有人都在翘首等待奋斗了六年多的结果揭晓。1966年4月,国际生化学会邀请王应睐、邹承鲁、龚岳亭作为华沙欧洲生化联合会议的演讲者,向全世界宣读这一伟大的胜利成果,轰动了全世界。

世界影响: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在全球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首次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公开发表,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随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蒂斯利尤斯专程到生化所访问,他说:你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但却成功合成了胰岛素,你们是世界第一!

十八、中国杂交水稻

发明创新概述: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不可估量。

世界影响: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十九、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发明创新概述: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1981年7月,王选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通过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世界影响:1975年5月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由王选教授等主持工作,综合运用精深的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历经15个寒暑,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二十、数字机械化

发明创新概述:吴文俊在长达几十年的数学研究之路上,在拓扑学、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吴文俊所倡导的数学机械化研究,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中国数学思想的精华,一方面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无疑是数学研究领域一个的跨时代的进展。

世界影响:吴文俊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取得的成就闻名国际数学界。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开始攀越数学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这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已被编入许多名著研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曾联名写信给我国领导人,认为吴先生的工作是“第一流的”。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推理方面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吴的工作不仅奠定了自动推理研究的基础,而且给出了衡量其他推理方法的明确标准”,“吴的工作改变了自动推理的面貌,是近几十年来自动推理领域最主要的进展”,“他使中国的自动推理研究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数学家李邦河分析说:“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可能作出这一独特的发现,一是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是构造性的、可计算的,而只有构造性的数学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二是对初等几何的非一般可比的精通。三是熟悉代数几何,他面对的是多项式系统。”美、德、英、法、意、日等国都在致力于“吴方法”的研究和证明,并已在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控制论、工程设计等方面获得应用。

发明创新概述:1953年,倪志福在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时,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加工精度高)的“三尖七刃”钻头,用倪志福革新后的钻头钻削钢件时,轴向力和扭榘分别比标准麻花钻降低30~50%和10~30%,切削时产生的热量显著减少。 此外,革新后的钻头三个尖顶,可改善钻削时的定心性,提高钻孔精度。“倪志福钻头”比当时国际标准钻头寿命长3.4倍,效率约高1倍。但倪志福谦虚地把“倪志福钻头”称为“群钻”。意思是群众参与了改进和完善。

世界影响:1953年当倪志福,他针对普通麻花钻钻不动抗美援朝中破损装甲车特种钢板的难题,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的“三尖七刃”钻头。与修磨前的普通麻花钻相比,“群钻”有前角比较合理、钻削力降低、耐用度提高、钻孔质量改善等优点;而且,分屑、断屑、排屑性能亦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专利制度,倪志福公布了技术成果而丧失了专利申请权,这一发明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无偿使用。1965年,当时的科委主任为倪志福颁发了“发明证书”,198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因此为倪志福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

发明创新概述:1972年,中国科研人员终于从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并于1973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了临床试验。青蒿素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个化学药品,标志着我国新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世界影响:治疗疟疾快速、高效、抗药性小的青蒿素,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截至2002年,已获得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共体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复方药物发明专利权,成为我国率先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化学药品,也是世界复方类药物中拥有发明专利保护国别最多、专利覆盖面最大的药物之一。

二十三、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CT-6)

发明创新概述:从1972年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和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严陆光等人组成课题组,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铁芯变压器托卡马克装置——北京托卡马克6号(CT-6),并于1974年正式建成,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高度重视。该装置于1974年开始运行.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平衡不稳定边界的观测以及微波预电离、清洗放电等实验工作。

世界影响:北京托卡马克6号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我国当年最好的科技成果,也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核聚变的垄断。

二十四、中国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发明创新概述: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世界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先后发射了约5000多个人造航天器,其中绝大部分是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质量超过了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和,充分说明中国卫星技术的起步水平高。

二十五、“华龙一号”全球首推商业运行

发明创新概述: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世界影响: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