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中生必读的励志书籍 有哪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经典好书
推荐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中的《科学革命》。
自柯瓦雷创造「科学革命」这个概念,用它来概括 16、17 世纪欧洲思想所发生的激进变革以来,「科学革命」成了科学史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时至今日,「科学革命」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初学者必须了解的对象。
然而,了解「科学革命」殊为不易,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如果问 10 位科学史家科学革命的实质、时间段和影响是什么,你可能会得到 15 种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初学者需要一本权威性的综合著作,总结各方观点的合理之处,讲述一个主题鲜明的历史故事。所幸,本书就是一本这样的著作。
作者劳伦斯·普林西比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技术史系和化学系双聘讲席教授,他不仅是职业的科学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师,擅长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条理分明地讲述历史。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部分:科学革命的背景。
要理解科学革命,首先你得知道它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
特别是在 15 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四个关键性事件:人文主义的兴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地理大发现和基督教改革,从根本上重塑了 16、17 世纪人们所生活的世界。虽然它们不一定属于科学发展,但这些变化作为科学革命的背景不容忽视。
中世纪常常被看作是黑暗的,这一沉闷的时期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才被打破。但事实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并非是罗马帝国陷落以来,欧洲文化的第一次重要繁荣。在中世纪,至少曾发生过两次更早的「复兴」。
发生在 8 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是一场短暂的改革,从各个方面模仿罗马文明,试图回到古罗马的荣耀。
而「12 世纪文艺复兴」所带来的遗产也格外丰富:欧洲学者将阿拉伯世界的数百部著作译成了拉丁文,这场翻译运动为欧洲贡献了盖伦的医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等大量文本。
中世纪为学术留下的最为持久的遗产,便是「大学」。中世纪的大学开设神学、逻辑学、数学和自然哲学课程。大学成了西欧学术生活的重要塑造者,当时多数伟大的自然哲学家都是神学博士,他们全都在大学里学习和任教。
接着,「12 世纪文艺复兴」被 14 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所中断,但也正是在这一动荡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萌芽。
在瘟疫盛期过后,出现了一批所谓的「人文主义者」,他们认为公元 5 世纪前是古典文明时期,而从 5 世纪到 15 世纪的漫长时期,被判定为沉闷黑暗的中世纪。
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身处的崭新时代应该同古典文明的成就一起被衡量。为此,他们复兴古典学术,重新学习希腊语,寻求古代文本,建立大学以外的学术共同体。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鄙视之前的阿拉伯传统和中世纪学术。
此时,活字印刷被大范围推广,除了印刷文字,这一时期的印刷术还拥有准确复制图像和图表的能力。书籍变得越来越便宜,通过纸质媒介进行的交流得以更快地进行。印刷机创造出一个史无前例的读写文化的新世界。
航海的大发现拓宽了人们眼中的世界。远洋航行需要很多新技术,除此之外,航海探险带回来的新知识也令既有的知识体系难以承载,学者们必须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观点,旧有的世界图景受到冲击。
最后是基督教改革。新教和天主教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纳入更多的其它主题,开设更多的学校,而且强调了亚里士多德方法的数学与科学,秉承「在万事万物中找到神」的理念——这是整个科学革命的基石。
除了宏大的时代背景,科学研究者自身所持的世界观,构成了同等重要的智识背景。相比于当代科学家,几乎所有近代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持有一种更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世界观。他们在科学革命中的动机和种种做法,正是源于这样的观念。因此,要想充分理解科学革命,你还得理解研究者的动机和方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或许是「整体宇宙」的观念。
在近代早期思想家眼中,物理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丰富的哲学或神学寓意。因此,研究世界不仅意味着揭示其内容事实并加以分类,而且意味着揭示其隐秘意义和无声的寓意。
世界的意义主要来源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基督教神学。从柏拉图主义那里产生了「自然阶梯」的思想。这种构想是,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连续的层次结构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认识一个事物,需要确定其四种「原因」: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其中,目的因会告诉我们事物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目的。这种关于目的因的知识向学者们提出了要求:认识一个事物意味着找到它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并对其加以利用。
当时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世界就像是一部「精心构思的小说」,造物主是小说的作者,科学家则是那些读者,任务在于弄清楚造物主在世界中书写的所有关系和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总之,在近代早期思想家眼中,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其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关系网络,万事万物在其中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与目的。
与「整体世界」观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然魔法。魔法的目标正是学习内嵌于世界中的各种关联,并对其进行操纵。
自然魔法的理论是依据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提出的「两组性质」,第一组是「明显性质」,即热、冷、湿、干等所有激活感官的东西。它们可以被用来解释事物间的作用,例如冰毛巾之所以能够退烧是因为冷能够抵消热。
而对于罗盘针指向北极星、鸦片的催眠作用等「明显性质」无法解释的现象,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物体具有感官无法觉察的「隐秘性质」。自然魔法需要努力寻求事物的这些隐秘性质及其效应并加以利用。
类比思维在当时十分普遍,对研究者来说,「类比」为上帝植入宇宙的隐秘关联提供了可见迹象。因此,类比论证极具说服力。征象学说由此而生,它声称看起来相似,或者有一些类似特征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隐秘联系」,例如,核桃仁看起来很像大脑,这是否暗示着核桃补脑?
为了解释彼此相似的物体,如何相互作用,人们提出了「共感」作用。就像两张调好音、分别位于房间两侧的古筝,拨动其中一张琴的弦,则另一张琴相应的弦立即开始振动并嗡嗡作响。对于早期思想家来说,这种现象体现了空间上分离的,彼此「合调」的两种东西之间,看不见的关联。
关联的思想也隐含在其他科学研究中。当时的思想家都确信人、神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并因此认可神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内在联系。对他们而言,神学从未降格为「个人信念」,基督教教义并非意见或个人选择,而是自然事实或历史事实。因此,神学思想作为自然哲学家正在研究的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需要被认真对待。
比如许多自然研究者笃信宗教,许多神职人员也是自然研究者。神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联部分基于「两本大书」的理论:一本是启示人写出《圣经》,一本是创造这个世界即「自然之书」。既然我们周围的世界也是需要解读的神圣讯息。那么对世界的研究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行为——其职责就是阐述和解释书写在自然之书中的讯息,收集和表达所有造物对其创造者的无声赞美。
总之,近代早期的人以不同方式看到了一个内在关联的世界,其中一切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和中世纪先辈一样,凝望着一个充满联系的,一个富于目的和意义,饱含神秘、奇迹和许诺的世界。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部分: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的科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