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励志故事100字
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苏轼和苏辙都是在欧阳修主持欧阳修主持礼部贡举(省试)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成为了欧阳修的门生。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
苏轼参加科举的时候,恰逢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在考试,评卷时,欧阳修看见一篇写得特别好的文章,但又担心是自己的弟子写的,所以把那篇文章排到了第二。于是苏轼就成了省试第二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一个和尚朋友叫佛印,有一次他们两个喝酒聊天,苏轼说看佛印就行一坨屎,佛印说看苏轼就像一尊佛,苏轼很开心,回家之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苏轼输了。
佛印看苏轼是一尊佛,说明他心里有佛,信仰是佛,而苏轼相比境界就低了很多。
二、东坡肉的来历传说故事50字左右?
苏东坡被贬于黄州时,马正卿为他购得黄州城东废地数十亩,筑有东坡雪堂,在贫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将烧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猪肉色泽红润,汤质稠浓,味道醇厚。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南宋首府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由于是苏东坡改良而成,被称为东坡肉。
传说东坡肉始于宋朝诗人苏东坡,他喜欢吃肉和喝酒,有一次,为了提高兴趣,他请厨房里的厨师将肉条炒碎,加上葱、姜、蒜和酱汁,变得非常香,从此,东坡肉就流传至今。
据传东坡肉的故事始于北宋诗人苏轼的一个烹饪错事。
苏轼当时在岳州做官,出于对猪肉的热爱,他将一块猪肉放入滚水中煮,却因顾客意外而开始写诗,结果煮糊了。
于是,他又将猪肉切为小块,下锅再次烹制,结果烤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式。
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将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到湖州时,品尝一道神秘的美食,深为所动。回程时,带回油、肉、酱、酒等制作食品的材料,并研制出了一种肉类美食,即今天的东坡肉。这道美食由于与苏东坡有关,因此被命名为“东坡肉”。
据传说,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白为了讨好好友苏东坡,亲手烹制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红烧肉,名为“东坡肉”。
这道美食因苏东坡的推崇,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东坡肉的烹制方法独具特色,采用了猪肉五花肉切成米粒大小的块,先用酒、酱油等佐料腌制1天,然后要“炒焦煮透”,再食用。
东坡肉独特的口感和鲜美的味道,成为了中国菜肴中的美食佳品。
相传东坡肉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在饮酒作诗时,不小心将猪肉煮烂,再用酱油、花雕酒和糖制成的一道美味佳肴。
苏东坡深受其所惑,视之为宝,并将其名字刻在石头上,世代传承。
今天,东坡肉已经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中华名菜。
吃东坡肉传说石油苏东坡发明的,苏东坡是宋代的一位大文学家,诗人,由于自己的正直与官府最后闹翻,被贬到海南的丹州,苏东坡为四川人,发明了东坡肉以后流传至今
1、 东坡肉相传是北宋词人苏东坡创造并制作的,最早的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则是徐州的回赠肉。
2、 相传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耳当时黄河发生水寨,苏轼身先士卒经历七十多个日夜终于抗洪成功,百姓纷纷杀猪宰羊庆祝并以肉食慰劳苏轼。
3、 苏轼不好推辞,收下肉食之后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馈给百姓,百姓吃了之后都觉得它肥而不腻,鲜香十足,“回赠肉”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此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写进《食猪肉诗》中,而后来在杭州就认知州时,他又是动手烹饪红烧肉分给民众,大家都亲切的将肉称为“东坡肉”。
话说宋神宗时的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到任徐州知州。七月,黄河在澶州一带决口,八月洪水围困了徐州城。苏轼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共同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为感谢这位领导,纷纷杀猪宰羊,提酒送菜慰劳苏知州。
苏轼一看推辞不掉就收下猪肉,然后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吃过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为“回赠肉”。此,“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成为当地名菜。这在徐州的文史资料中多有记载。
1 东坡肉是一道源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名菜。
2 传说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因为治理河道有功,被贬至黄州时,在家里吃肉,不想烧焦了一块五花肉,苏东坡决定将其淹在水中,后来凉后切片食用,意外发现肉质绵软,五香味浓,便制作出了东坡肉。
这就是东坡肉的传说故事之一。
3 另一种传说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为掩盖他与苏东坡的政见不合,便创作了东坡肉的传说,以表达各执己见,和谐相处的态度。
这道美食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三、苏轼乐观豁达的事例?
1、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2、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3、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物事例苏轼?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一天,一位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他回到书房,拿来笔墨,在以前挂的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正是苏轼从小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和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五、关于苏轼书法的故事简短50字?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
”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3、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合为“朋”字。
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
“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
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住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住持发现对方说话几乎是字字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住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
叙谈片刻,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住持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苏东坡临走时,住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有一次,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他傲声:“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苏轼早年的书法作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颇为传统。
南宋史学家曾敏行在《独醒杂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客有谓东坡曰:‘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笑云:工摹临者非自得,章七终不高耳。’余尝见子厚在三司北轩所写《兰亭》两本,诚如坡公所言。”
苏轼讥笑章惇,认为章氏的书法不会写得很好,原因是他太拘泥于前人的法则,不敢自己做主,这样只能得到古人刻板的样子,也就不会创造出新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答:苏轼不但有“干古笫一才子″之称。书法方面他名列“宋四家",是北宋时期书法好的几个人之一,笔下的《黄州寒食诗帖》是流芳百世的″天下弟三行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苏东坡有个好友姓韩,名宗儒,是个生活有些拮据的寒士,但是又嘴馋,还特别爱吃羊肉。这位仁兄也挺别出心裁了,他想了这么一招----频繁和苏东坡通信,往往没写几句,就要有来有往一回。这样得了苏东坡的墨宝他就去殿帅姚麟那里换十斤羊肉。
苏轼,黄庭坚都为宋四家,即宋朝最出名的书法家,但始终有人不这样认为,觉得其字不符合王羲之的书论,是丑书。为此,苏轼自嘲,庭坚写字,如蛇挂树梢,长不溜秋,自己写字,是石压蛤蟆,又黑又扁
苏轼其实并不是专门书法家,他和好朋友黄庭坚不一样,黄是专业书法家。
所以,苏轼写字随性而为。
黄的书法就讲究的多!
现存的苏轼的书法就可以看出来,有错别字!
说明苏轼没有刻意去书写,随手一个小札或者一个便条给某人,机缘巧合就流传下来了!
而且多为醉后所书!
目前传承下来苏轼书法不多,字数也都是寥寥数语,看起来很活泼!
单就书法来讲,纯粹是苏轼有名气,书法是副产品!
苏轼书法自古有名,当初以得到苏轼字帖为荣,有个武官与苏轼不熟,但却很想得到苏的字,所以他委托一个与苏轼有交往的姓韩的文官,答应他只要能得到苏轼的字,便给他几斤羊肉吃(当初羊肉贵),于是韩姓官员想法给苏轼写信以换取他的回信,这样,将回信给了武官换取羊肉如。
如此几次,苏轼知道了,笑着对韩说,本官今天不杀羊了。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