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舟十二号的故事(“神舟”背后的故事)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随着指挥员“点火”一声令下,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将“神舟”三号飞船平地托起,直冲云天。十分钟以后,“神舟”三号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霎时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起点。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飞离地球,奔向宇宙,实现憧憬千年的太空之梦。
然而,有谁能清楚地知道,从飞船的设计、生产、检测、安装到试验发射,这个浩大的工程凝聚了多少航天人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在这辉煌的成就里包含了多少中国航天人所经历的酸甜与苦辣。“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前夕,负责飞船动力学试验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整个试验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与困难。而他们向祖国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他们吃上热饭时已经是下午三点
2001年春夏之交。按计划流程,“神舟”三号飞船总装完成之后,交由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进入动力学试验阶段,动力学试验是飞船在升空前必须经历的阶段,包括振动与噪声试验等几个部分。对于“神舟”三号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否则很可能全盘皆输。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全体参试人员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个个整装待命。
飞船终于运抵了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庞贺伟、党委书记付照银、政治部主任李冀湘、副所长向树红等所领导带领大家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有关参试人员分散在飞船周围,开始对飞船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
“神舟”三号飞船与1999年发射的试验船、2000年发射的“神舟”二号飞船的结构基本相似,主要由推进舱、轨道舱与返回舱三个部分构成。但与“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与安全性,考核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飞船的载人环境,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准备,所以“神舟三号”还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逃逸功能是在飞船的待发和上升阶段,如果出现危及宇航员生命安全的情况,可将装载宇航员的舱体与火箭分离,让宇航员得以逃生。
近半个小时过去,已是正午十分,参与交接的工作人员都已饥肠辘辘。但大家依然坚守岗位,一丝不苟。轮到舱内检查了,个头不高的柳琳首先钻了进去。不一会儿,舱内传出柳琳的声音:“轨道舱、推进舱已检查完毕,现在进入返回舱……”待她钻出飞船时,已是大汗淋漓,而时间已指到了下午2点30分。
“开饭!”向副所长的这次命令下得轻松愉快。但当他们吃上热饭时,已经是下午三点。
■如果将铺设电缆首尾相接少说也有几十公里
动力学试验最关键的是获取从飞船上采集的数据。如今,“神舟”三号全身上下装满了传感器,以便工作人员获得飞船各个部分的数据。此次数据的获取,共有三百多个通路,其数据点数之多,接线工作之复杂,是以往任何一次测试所望尘莫及的。其中,确保从采集点到数据采集系统电缆的畅通,又成为系统测试的关键。
测量工程组组长韩晓健与她的同事——沈凤霞、柳琳、燕子、小夏马上开始了这一重要且艰苦的工作。“下地沟,先铺线”,为确保数据获取率达到百分之百,从测试间到噪声间500米左右的地沟中铺设的每一根电缆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于是,小夏启动地下灯源系统,韩晓健与燕子各抱一大捆电缆,钻进深约3米、宽约1.5米的地沟里。
四个多小时以后,300多根电缆已接近噪声间。四人从地沟里爬出来,彼此一打量,禁不住都笑起来,每个人的工作服都被泥土掩住了本来的颜色。“个个都像土猴!”有人说。大笑之后,四人顿时感到猛烈袭来的疲惫,一时间再也说不出话来。如果将铺设在测量间与噪声控制台中间的电缆首尾相接,少说也有几十公里,重量又何止千斤?
当被问起这样辛苦的工作为什么不交给工程队来做时,韩晓健她们回答说:“我们这些女同志虽然也爱整洁,但让外面的工人做我们不放心啊。”
■四个方面传来了相同的回答
转运飞船是所里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转向运动是飞船转厂运输时经常要做的工作。就在这时,飞船正式开始向振动台靠拢。大型振动台,是航天城最现代化的设备之一。它担负着检测飞船能否经受住环境振动考验的重任,其推力之大,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此次参与试验的大型振动台由两个同步振动的振动台组成,其技术含量之高,调试难度之大,在中国航天史上又写下了新的一页。
为了保证飞船顺利地转运,二室副主任魏仁海、振动工程组组长罗克等人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磋商,确定了最佳的运输方案。
“飞船已到达振动台的垂直方向。”指挥员有条不紊地通报飞船在各个时刻的状态,现场全体参试的技术人员都站到了振动台前。
在年逾花甲的技术顾问白松波等人的指挥下,指令不断下达。“前方距离准确!”“后方距离准确!”“左方距离准确!”“右方距离准确!”四个方面传来了相同的回答。“降落!”对接成功。数秒以后,飞船平稳地落到了振动平台之上。
■全体工作人员已连续工作了半个月
在振动测试大厅内,“神舟”三号飞船经受力学环境考验的试验就要进行。各位首长、专家、技术人员济济一堂,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飞船总指挥袁家军、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庞贺伟、党委书记付照根、政治部主任李冀湘等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里。
高低频振动试验,是检验飞船结构、暴露设计缺陷、克服隐患的力学试验。经受住试验的飞船,才能安然升空。否则,飞船发射的进程将陷入无法想象的泥沼。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大厅里始终弥漫着一种紧张有序的气氛。
“启振!”技术指挥室主任王晓耕下令,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振动台上的飞船进入了高低频振动的状态。“5赫兹。”“10赫兹。”……“50赫兹。”……“100赫兹。”“低量级试验振动结束。”力学环境振动试验虽然仅历时短短一分钟,所有在场的人却都像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振动试验结束,还是没有人随意说话、走动或微微松懈。
数采系统面前,飞船设计师们正睁大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曲线,每个人心里都十分紧张。在这之中,负责本次试验数据操作系统的沈凤霞更是心境难平,为了这一刻,离单位最远的她从来没有迟到早退,在这次试验中,她带病坚持工作,片刻不离工作岗位。
“返回舱数据曲线正常。”经过对数据的精确分析,设计师们得出结论。
“推进舱、轨道舱数据正常。”
直至所有曲线检查完毕,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等到所有试验进行完毕,全体工作人员已连续工作了半个月。
■他们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次登上升降车时那种恐怖感受
对业已连续战斗了半个多月却没有丝毫休整机会的参试人员来说,接踵而来的飞船噪声试验无异于一场挑战他们意志、毅力与耐心的严酷考验。
振动噪声试验完成以后转噪声试验,首先遇到的就是飞船从振动试验台转到混响室的问题,各种问题必须要考虑周全,不得有任何的马虎和粗心大意。以张俊刚为首的噪声试验工程组面对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在反复考察了混响室和振动台大厅的位置布局并测量了大致的路线以后,商量出一致的运输方案:将飞船从振动台上吊下以后,用气垫运输车将飞船直接推进混响室。他们分别把气垫车的轮子牢牢固定在混响室的四面墙壁上。这样,任你噪声八面来,我飞船岿然不动。
声传感器的安装和连线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它往往是在飞船三个舱段总装完成后,噪声试验开始前极短时间内通过高空作业完成。安装传感器要求具有高超的技术、灵敏的反应力和超人的胆识。组里的几位女同志,已在高高升起的升降车上,熟练地操作仪器。她们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次登上悬于半空的升降车时那种头晕、恶心的恐怖感受,对手头的任务应付自如。而组长张俊刚更是与他的搭档一起,在高空连续作业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接线任务。
第三天下午4点半,混响室大门缓缓开启,兴奋不已的工作人员向大伙儿宣布:“神舟三号飞船已成功通过噪声试验!飞船动力学试验圆满结束。”
整个试验室顿时沸腾了。
(据《北京青年报》 2002年4月10日 张传军、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