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感想 大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2023-06-09 21:33   geyange.com

华罗庚的故事感想

重读这本书是因为小孩上一年级了,开始进入数学的学习。一个名字自然就被老师不断地提起,华罗庚。

以前读书的时候,华罗庚是个经常听到的名字,还有华罗庚数学竞赛,但后来大了反而很少听到了,一查才知道他所在的解析数论和多元复变函数,不是普通生活会涉及到的。

带着好奇,又读了一次华先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吧。

1,他只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

他是爸爸40岁老来得子的小孩,上面有一个姐姐,全家靠着父亲在金坛县一家小杂货铺维持生计。

书中对华先生的父亲母亲着墨都很少,只说他出生时,父亲高兴地说:进箩筐辟邪,同庚百岁。于是,取名华罗庚。由此看出,父亲还是读过一些书的。

小时候的华先生便具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全家人在拜佛,他会绕到后面去“揭秘”没有真菩萨,都是由人假扮的!他兴奋到不行,可在其他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傻孩子,老干些傻事。

后来小学毕业了,全家让姐姐放弃学业帮家里干活赚钱,华先生一个人继续读了初中和上海的职业学校。但因为当时给不出餐费杂费(学费已经免了),华先生听从父亲的要求,无奈辍学回到县城,守着一家小店。

2,如饥似渴地,自学成才。

在书中和纪录片《大师》中都反复提及,华先生16岁回家守店,到19岁去中学工作的4年间,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数学。

他最初只有三本书在身上50页的《微积分》、《大代数》和《解析几何》,但是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他十几个小时都现在柜台前看书。

书里有一段这个时期他的状态的描述,非常形象——

他站在西北风口上,任由肆虐的暴风雪闯进小店,又湿又冷的空气凝冻着他的生命,他流着清水鼻涕呆呆的给顾客们递着一卷卷灯草,一支支香烟,一根根针,他不愿意和顾客攀谈,顾客一走,他又埋头看书和演算。没有钱买本子,他就把包棉花的纸积攒起来,展平,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写字、算题。

三分天分,七分勤奋。

他用4年,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数学。

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做数学系图书馆助理,用5年时间,读完了所有的数学书,把每一本都归类放置在书架上,他说自己闭着眼睛手一摸,就知道那本是什么书。

他从各个角度去学习数学,晚上在煤油灯下学,熄灯以后抹黑在自己的脑子里继续学习,既是天才,更是终身学习者。

3,恩师,伯乐。

华先生家境不好,但人生中有两位恩师。一位是初中的数学老师王维克,他是最早把意大利但丁的《神曲》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后来师从居里夫人。

他在初二的时候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分,开始有心栽培。有一年期末考试,他让华罗庚免考,因为考不考都是第一,反而单独给了他一道考题,一个论文题目。于是华罗庚抱着厚厚的书籍回家做研究去了。

在华罗庚被迫辍学管店以后,他也是安排华罗庚进了中学做行政工作,那年华罗庚19岁。

在工作期间,华罗庚发表了一篇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社,被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看到,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工作,再一次改变了华罗庚的命运。

那年,华罗庚刚刚21岁,熊庆来是他的第二位恩师。

这位恩师后来被滞留在法国,等到新中国成立,才由华罗庚先生接回了国。可以在后来的文革中,熊庆来先生病逝了,华罗庚一直对这件事内疚,觉得对不起恩师,一回来就遇上了文革。

但后来平反落实政策的时候,华罗庚要求先落实恩师的,这更重要。

其实书中讲到他母亲的部分很少,他生活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在他出生之前,他母亲和他姐姐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而父亲在没有看到他数学天分都现实生活有所帮助之前,也时常责备这个书呆子,甚至是烧毁他的书籍和笔记。

但华先生做人的坚持,坚韧,对老师的敬意,以及在英国剑桥结束学业毅然回国的爱国之情,都是他从小具备的品德。

有很多国外专家在猜想,如果方面他没有归国,继续留在学院里做纯学术研究的话,会有更多数学研究的成果。但这就是华先生,在他人生的后30年里,投身中国的数学研究和应用,开创了中国现代数学。

天才与勤奋。

成就与品德。

从来不会单独出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