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的寄语(早恋是禁忌的苹果,如何正确看待早恋)
作为过来人,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敢谈恋爱,不好好学习,我腿都给你打折!”
在家长眼中,这个年纪的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考个好成绩。大人们觉得,早恋会让人变坏,变得没有责任感,耽误学习。
在有些父母眼中,孩子实际上不仅不能早恋,他们是要扼杀孩子早恋的一切可能。
有的女孩子因为上了初中,就要哭着被迫剪去长发;
有的孩子因为日记上写下了对某个同学的好感,便遭来一顿毒打;
......
他们以为,这样便可以断了孩子们早恋的念头。然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这只是痴人说梦。
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不对同龄人产生朦胧的情愫,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禁忌的苹果
「禁止」对人类来说从来都是最大的诱惑。
越禁止,越吸引,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欲求不满,万箭穿心。
强烈爱情的发生,本来就源于禁止和逆反。
平静富足安逸的生活,不是产生爱情的乐土。
环境紧张,父母反对,压力重重,最容易激起青少年的斗志和忠诚。
因为,年轻的爱情不仅是爱情,还是在宣告生命的独立。
一旦父母反对,就会令他们更加坚定,以爱情之名去捍卫自由的权力。
罗密欧和朱丽叶两家若不是有世仇,他们大概只是门户相当的普通贵族男女,就算两情相悦走到一起,也不见得产生惊天动地的爱情。
正因为家族的反对让他们的爱情如电光火石般炙热,于是才有勇敢挑战家族权威、不惜以命拼争、为爱去死的结局。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现实生活绝不输于任何戏剧小说。
早恋是个伪命题
早恋,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
其实早恋,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生理上,女孩子15岁发育成熟,男孩子16岁发育成熟。
高中阶段,十六七岁的少年少女,彼此产生懵懂的爱慕之情,是人之常情。
我们这一代人,在少年时代的爱情教育是缺失的。
那时候,家长和老师对这个话题避之不及,更动不动就给扣上“早恋”的帽子。但其实在高压之下,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对“爱”更加充满好奇。
如今00后孩子们处于一个互联网信息轰炸的时代,很多孩子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认知爱情。
但这些途径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往往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荒谬的,这很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甚至毁了他们的一生。
其实“早恋”不是魔鬼,就像孩子长牙、长高一样是成长中必然要对的事。
早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当然也不例外。
早恋现象是青少年生理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求。
随着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成熟,开始形成性意识,性意识是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产物,意味着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恋爱有早晚吗?早恋不好,那么晚恋好吗?还是不早不晚的爱最好?
教育专家不赞成用“早恋”这个词,而应该用“来往过密”。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闵乐夫也认为:“早恋”这个词有批评倾向,有道德价值判断,不太科学。”
正确的定义应该说 - 中学生恋爱。
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恋爱情感不能用“早”或者“不早”来区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和爱慕行为,包括情欲都是正常的。
我们相爱时间的早晚,只有那个带着弓箭的丘比特知道。孩子的爱不成熟,你的爱就成熟吗?一个不曾爱过的人,又怎么会走向成熟呢。
早恋不可怕,不懂爱才可怕
真正可怕的不是“早恋”,是没有爱的能力。
被压抑的早恋,是很有可能让一个人失去爱的能力。有人曾因“早恋”一生无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一个初三女孩谈恋爱被发现,妈妈把情书撕了,爸爸冷冷一句:
“你要是不跟那个男生断了,以后就别叫我爸。”
父母跑到学校骂男孩没家教,男孩转学。整个初三,她被同学孤立,再不敢和异性交往。成年后每段感情都失败,常喜欢上错误的人。
她讨厌小孩,惧怕婚姻。
她说:
“我心里始终过不去那个坎,我想我往后的人生路也会非常孤独吧。不过没关系,我习惯了。”
人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青春期的人对爱情容易产生懵懂的幻想,这是我们内心的本性。
“早恋是错的,恶心的,大逆不道的,需要被惩罚的。”
对早恋压抑、遏制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压制,它会对孩子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这种盲目压抑本能的教育,最终成为一个人成年后无法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元凶。心理学研究表明,恋爱对于个体塑造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第一次思考爱情时,他们的内心便不再只有一个人。
一个在“早恋”问题上没有得到父母信任和支持的孩子,很可能不再相信别人能真正爱他。
很多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的孩子,为了弥补家庭中的情感缺失,会到家庭以外的关系中寻找安全感、亲密和温暖。
很多非理性、有破坏性的早恋只是糟糕的家庭关系的替罪羊。
生长在正常、健康的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基本的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时适当的回应。即使恋爱,也能处理好学业的平衡。
很多人在青春期都受过早恋的伤,这种伤往往不是来自于“恋”,而是来自于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谩骂羞辱和打击。
如果你让一个孩子觉得“早恋”是羞耻的,他的心里可能会永远把恋爱这件事跟羞耻联系起来。
当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他会不再认同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不敢去爱,不再相信爱。
他们在以后的恋爱和婚姻中会非常自卑,并且要一次又一次努力证明:
“我还值得别人爱。”
爱的能力
与其阻止孩子早恋,不如通过早恋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恋爱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个人技能,而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著名精神心理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教授寄语青年学生的家长们:“不要害怕孩子早恋,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对其成长十分重要。”
爱人,分明是项重要无比的能力。
可是,它却没能被容于中国的教育里。
心理学研究者 Scanlan 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恋爱关系是成年人亲密关系的训练场所,提供了一个学习如何管理强烈情绪,协商冲突,沟通需求和回应伴侣的最佳时机”。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 · 埃里克森也认为,青春期的恋爱对于青少年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认同有着重要贡献。
在青春期的恋爱过程中和喜欢的人之间发生的矛盾、理解、伤害、幸福,都能促进一个人对 “自己是谁” 的探索。
如果父母在正确的性教育基础上让自由孩子探索亲密关系,他就会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如何和人相处。
相反,被禁止恋爱、缺乏探索的孩子,会陷入 “自我身份混淆”。
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如何自我接纳和认同,他们之后不仅很难建立和维护一段感情,更会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遭遇一系列挫折。加上没有正确的性教育,他可能会把性当成耻辱或刺激,容易在感情里走极端。
相反,能从青少年时代就获得良好情感能力的人,在长大之后,也一定会更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
与其一味反对,不如教一个孩子正确对待“早恋”。
这样非常容易让他在恋爱的历练中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同理心,情商高,心理健康而成熟的人。
那么,家长们就应该放纵孩子早恋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早恋倾向保持充分的理解与包容。但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去爱对方,避免孩子在感情方面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正常发展。
“我想和你一起努力。”
这大概是学生时代最美的情话吧。
因为我喜欢你,或许我们不会有结果,但我会尝试去改变。
我不希望长大后的我们,会因为知识水平的差距、价值观念的偏差而遗憾错过。
青春时期的纯真感情是否有结果,是否正确。在于你是否可以理智地拿捏,是否真心对待。
真心希望,反对早恋这件事,可以在我们这一代终结。
就像黄磊给女儿的信上写道:“你们恋爱了,我很开心。只是一切都别着急,爱情的甜美要细细尝。我希望你们遇到懂你的男人。”
能从青少年时代就获得良好情感能力的人,在长大之后,也一定会更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
与其一味反对,不如教一个孩子正确对待“早恋”。这样非常容易让他在恋爱的历练中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同理心,情商高,心理健康而成熟的人。
发现自己的力量,成长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