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清后面一句是什么 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2023-09-05 18:50   geyange.com

当局者清后面一句是什么

原创: 凌千夏 投石问路凌千夏 今天

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这是投石问路凌千夏的第36篇文章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

1选择之中见目标

明明跳槽了。

选择透露出一个人真正的目标。不仅是在衡量的条目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权重上的差异。之前的多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那么多订立目标的办法,可是目标本身从何而来?

2心灵活动的目的

家庭?教育?生活?哪一个是目标终极的来源?

都不是。

保障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稳定发展,便是一切人类心灵活动的终极目的。1

如此一来,我们自然就知道我们内在的目标(也可能是隐藏的目标)是为了保证我们适应环境,努力生存。这也是我们所有选择的根源。

无论我们知道了多少方法,熟悉了多少技巧,听闻了多少策略,最终我们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目标,给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安排了对应的任务。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说,选择是配置自己的人生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认识自己很难

明明会不会后悔?

会的。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回头看的时候,最终我们都会后悔,或多或少而已。

后悔自己的人生选择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到头来发现自己的选择并不符合自己的目标——可怜一个少儿郎,白发苍苍都白忙。另一个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谁的青春不迷茫。

第一种听起来是个悲剧,不过是个文字上的花招:把人生当成了一锤子买卖,仅仅用最后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这一段线,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人生是一个长路,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这个方法一般是用来在戏剧中提供一种张力,让电影电视变得更有戏剧感。现实生活中并不会经常出现——因为这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能走上幡然悔悟的路。季羡林先生也曾告诫我们:坏人是不会变好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能发出这样感慨的又有几人?

所以迷茫成了我们的常态。或者说,迷茫成为了最常用的借口。想要一下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实在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就连茨威格都感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更何况我们这样不那么幸运的芸芸众生呢?我们只能慢慢摸索,而非枯坐等候。

认识自己很难。有多难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想到了苏格拉底用那句“认识你自己”来教育我们。(据说,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的神殿门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教育别人。) 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洞察人性》中,他说:每个人从种种经历中归纳出的经验,都会跟他自己的行为模式相符,而他断然不会去改变这种行为模式。据此能够推导出,认识、改变自己是人类最困难的事。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相信你自己

选择之后再后悔,其实是一个挺没有道理的事儿。

人生是一个选择题,我们的选择都是当时的最优解。回头看时,自然会发现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可那也是我们当时那个状态的最优解了。之所以事后诸葛亮好做,事前孔明难当,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并不是我们变得更明智了,或者我们变成旁观者所以更清楚了,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当时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时自己的阶段目标;当时周遭的环境……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办法,他就决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其实何尝是如此呢?2

事后的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不能尽知当局者环境”的“旁观者”呢?一个旁观者替当局者后悔,真的是一件挺没有道理的事儿呢。

一定要制定一个能刺激生命活力的终极目标,不管其是静止的还是不断变动的都可以,这样才能让心灵持续发展。1

相信你自己。

毕竟,“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阿德勒《洞察人性》上海三联书店.Kindle版本.

吕思勉《三国史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Kindle版本.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