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曾子名言(曾子与《论语》)

2023-08-26 05:22   geyange.com

论语中曾子名言

曾子与《论语》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有七、八种说法。尽管说法不同,但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搜集、编纂而成。其中柳宗元、康有为说是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最有权威的朱熹说是有子、曾子的门人所作,都肯定了曾子在《论语》内容收集及集结中的贡献。此论点明确了以下几点:

其一,曾子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于他之前,不能传他的学说。“参也鲁”,曾参这个学生实实在在领悟他的思想。孔子说自己的学说“一以贯之”,学生们都不解时,曾参说“忠恕而已矣”,一句话说出孔子思想的主要精神。曾参教学时,有孔子之孙孔伋。曾参是继承孔子学说,使孔子思想一直薪火相传的关键人物。

其二,曾参晚年在鲁都讲学。曾参三十七岁时,即孔子死后十年,在家乡南武城讲学。后来虽到过别处,但其晚年却在鲁都。鲁悼公二十九年(前444年)时,他的长子曾元到鲁国都城坐官。62岁的曾子便全家搬到鲁国,在鲁国讲学。此时到了孔子的家乡,曾子对其恩师孔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自然有搜集及编纂老师言论的愿望。

其三,在孔门弟子中,曾子的弟子较多。古籍中对他人的弟子记载不多,曾子的弟子记载的却不少。如乐正子春、公明高、公明宣、公明仪、子襄等都是南武城人,单居离,孟仪的家也在此附近。还有当年对孔子十分赞扬的叶公(沈诸梁)的孙子沈犹行。另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也拜在曾子门下,更说明曾子与孔子关系之密切,及孔子对曾子极高的信任度。在孔子家乡教学的曾子,弟子众多,他以孔子继承人的身份出面,令众多弟子们收集孔子言行,编辑成书的可能性最大。

除此之外,我们从孔门弟子的年龄上看,也能找出一些依据:孔子弟子号称“三千”,乃其一生所教的约数。“七十二贤人”说法不一,清时已发现向孔子学习的有名弟子85人,笔者已发现102人,此事且不评说。古籍中记载孔门弟子的年龄各有不同,这自然与《论语》的内容有关。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他的弟子一般应比他小二三十岁,比他们的太老师小八九十岁,他们所采访的孔门弟子也都是各种老人。因此在他们收集的资料中,就有一些不同情况:

其一,对孔子当年年龄较大的弟子的言行,收集的不多。如比孔子只小六岁的曾点(曾晳),颜路,每人只有一条。孔子父亲的挚友秦堇父的儿子比孔子小四岁的秦商,也是孔门弟子,一条也没找到。比孔子小十五岁,在孔门中德高望众的闵损(闵子骞),也只收集到三条。

其二,比孔子小二三十岁的弟子,收集时已到高龄,其本人或其家人、弟子对其事迹记忆犹新,故收集较多。如冉雍(仲弓)、冉求(冉有)、宰予三人各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收集到他们的言行分别为八条、二十条、六条;比孔子小三十一条的端木赐(子贡)则有二十三条;比孔子小三十多岁的高柴、有若、宓不齐、原宪、澹台灭明分别也有一、二、三条。

其三,比孔子小四五十岁的弟子,收集时应该还活着,有的还在进行教学活动,自然就多一些。如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的卜商(子夏)有二十三条,比孔子小四十八岁的颛孙师(子张)有二十三条。比孔子小四十五岁的言偃(子游)因在南方,路程较远,很难当面询问,也收了六条。比孔子小四十二岁的公西华(公西赤)四条,比孔子小四十五岁的樊迟(樊须)五条。

其四,几个特例。一是比孔子小三十岁的颜回(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也是与曾子关系密切、曾子最崇敬的学长。他好学尊师,学习与履行仁德的故事在孔门中久久传播,自然记的较多。尽管因为他早死,未能成为孔子思想的直接传人,但他的言行一直在孔门中传颂,《论语》中出现四十四次很正常。

仲由(子路)与孔子关系最密切,从开始与孔子接触,听罢孔子高论,心悦诚服起,就一直跟随、卫护孔子。他比孔子小九岁,在孔门弟子中堪称大学长,他不但与其他弟子一样,随时聆听孔子的教诲,还无所顾忌、知无不言,多次向孔子提出别人不可能提的问题。作为“具臣”,他能干实事,“治蒲三善”,受到孔子的表扬,但也多次受到孔子批评。有关他的言行达五十多条,当然不奇怪。

端木赐(子贡)在孔门中是一位道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优秀弟子。他作为“言语”的代表。不论在为公外交上,为私经商上,都取得很大的成绩。这位活跃人物的故事在人们中间早有传颂,他的言行达到四十四条。

其五,《论语》中对曾子的言行,记了四十七条,比任何人都多,而且均对其尊称为“子”。书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有一些出自曾子之口,这与其作《孝经》不无关系。

其六,《论语》中记三人之死。一是冉伯牛,得了恶疾,孔子看望他,话重心长地说了些话,体现师生情深;一是颜回死,孔子悲痛至极,体现他对痛失爱徒及理想继承人的心情;而曾子临死前的记载,却有他的临终遗言和一些具体情况。谁能这样记?只有曾子的弟子。《论语•泰伯4》中记载了曾子与孟敬子的一番谈话,孟敬子死于曾子之后(应在战国初年)。引用《论语》最早的文献是子思所作的《礼记·坊记》,故可以理解为曾子主持,子思编成。还有,多年来人们对《论语》中孔子及其一些弟子的称呼,有不少说法。有的称名,有的称字,有的名、字混称,连孔子也有“孔子”、“子”、“仲尼”等称呼,于是便有了许多猜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当时是不同人到不同地方,向各式各样的人去采访,各人对被采访者有各种说法,编时尊重这些说法,如实记录下来,而不是按编者的标准与想法改动原文。这正是孔子的主张,也是曾子在治学上忠于老师,忠于事实的表现。

总之,曾子晚年在鲁教学,立志继承其师学说,拥有许多弟子、有条件分更有愿望四处调查老师言行的曾子,派出自己的弟子到处收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理所当然地由他弟子、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编成一书,而曾子是一位主持者。正如在当年孔子主持下,曾子编《孝经》一样,在曾子主持下,孔伋编成了《论语》。内容却是曾子派弟子们四处收集而得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