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处世格言 丁士虎:《庭训格言》的修身处世思想及评析
作者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6期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之基础,治国又是修身的目的。康熙的《庭训格言》继承了古代经典如四书五经、前代名贤家训中的训诲思想之精华,内容丰富,精义纷呈。
一、《庭训格言》的修身处世思想
立品树德
关于立品树德,康熙主张,人应该从少壮开始努力,以义理为目标,以圣贤为榜样,坚持不懈,方能成为有怜悯心、言行兼善、宽容忍耐、内圣外王的君子和完人。修身的具体步骤,就是从立志、克己、正念等几个方面入手,下一番功夫。
立志,是立志于道,希慕圣贤,保赤子之心,存民胞物与之念,尽力助人。他要求子孙克己,用道德良心战胜私心。即使一念之微,都要做到俯仰无愧。要虚己。一个人只有虚己,遵从社会与道德对他的要求,才能与世相安。要践行。康熙认为,道不远人,从身边的事做起,积德累功,也能超凡入圣。“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
康熙认为,“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要效法圣人,以义为追求目标,不存利己之心。同时,要节制逸乐,惜福守分。要养正以蒙,即童蒙时就接受好的引导,纠正习性上的偏差,不为外物所诱惑。
读书学习
读书可以增见闻。康熙认为,“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读书可以明道理,辨是非。康熙认为,“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读书可以淡嗜欲,尊人品。康熙认为,“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澹,嗜欲澹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
读书可以长才干。将书本知识融汇贯通,处理事务就会得心应手。康熙认为,“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读书可以增智寡过。康熙以自己为例,阐发此理。“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关于读书之法,康熙认为,要由经入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泛泛而读,要领略书中深义,做到知行合一。要有主见,克服拘泥之病。“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慎独主敬
慎独,即独处时周围无人也能谨慎自重,不违礼法。康熙弘扬了中国古代的慎独文化,他要求皇子们在平素谨言慎行,不得恣意放纵。他说:“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主敬,即无论是思维或是做事,都要以“敬”存心,这样方可为正人,才能成就自身的美德,“一切事务,总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主敬可助修德,成就事功。内外都做到不忘敬,那么邪僻、懒惰、傲慢的习气就不会沾染了,“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
俭以养德
康熙认为,节俭不单是对生活资料的节用,也是修身养德、教化民风、治国理政的手段之一。他指出,必须爱惜财物,“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要知足,行俭德。康熙认为,节俭可以养廉,纯洁官场风气。“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其寡廉,孰若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者。”
二、《庭训格言》的修身处世思想之评析
内容丰富
该书内容丰富,康熙周详地将严谨治学、修身养性、培养品德、读书明史、任人施政、敬老尽孝等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传授给子孙后代,此外,还涉及天文历法、农桑、医药及日常生活知识。他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列举名言警句、前贤教语、自己及身边的正反事例来说道理,并对子孙坦陈自己的不足与失误,表扬他人技艺之长,如此襟怀,配合身教,对子孙健康人格的养成,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着“为治之要,教化为先”“家国一体”等理念,康熙把治家与治国相结合,注意帝王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自从乾隆将《庭训格言》编入《四库全书》,该书更是广为人知。帝王家风、家教向下延伸,带动了家教家风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贴近大众
康熙之前的帝王家训,如李世民《帝范》、朱元璋《皇明祖训》等所言多为宏观、政治层面的治国安民之术,趣味性不强。《庭训格言》则不同,该书在为政方面的话题谈得不多,而对与个人日常生活有关的诸如立品、读书、修身、爱物、养生、礼俗等话题,则谈得不少。其风格与内容,与传世的名贤家训非常接近,普通民众阅读时,亦毫不觉得违和。康熙帝在训子时,多不以帝王身份,而是以精通性理之学的蔼然长者身份,与孩子们交谈心得。这本帝王家训在风格上有意向前贤家训靠拢,大概是希望书成后能流布天下,与自己曾颁示天下的《圣谕十六条》互相补充,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实现“道统与治统相维,作君与作师并重”的社会理想。
融合多家精义,偏重儒学
康熙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家训中对仁、礼、和、敬、慎、善的倡导,主要来自经典。此外,佛教的“命由心造”,《庄子》的“虚己以游世”,董仲舒的“天人相应”,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满族古老的礼俗禁忌,个人读书、治学、为政时获得的感悟与经验,等等,则是该书思想源头的另一部分。
此外,家训里有些段落,与御制文集中的《经筵杂论》所言相同,应该是康熙听取经书讲解时,吸纳了老师们的部分见解。比如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见解,与经筵老师张英的家训——《聪训斋语》中的持论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