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坚持原则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023-06-23 06:01   geyange.com

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坚持原则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基本管理制度。银行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系,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经环境的变化,适时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综合调整和管理,使资产负债在总量上平衡,结上对称,质量上优化,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结合,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1.资产管理理论

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地接受负债。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通过资产结构的安排,求得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理论由于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在西方商业银行长期盛行,直至20世纪6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可以向外举借,只要在市场上能借到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由于这一理论弥补了资产管理理论只能在既定负债规模内经营资产业务,难以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局限性,因而负债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很快风靡西方各国。除传统存款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可以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方式来弥补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局限性,从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同时还可积极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借款,发展同业拆借,利用各种金融债券向公众借款;再者,还可以通过其代理银行或代理人向国外银行或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搭配,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组合。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安全与流动,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在盈利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负债管理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能够鼓励银行家不断开拓与创新,但往往给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使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不可能很好地协调。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能从资产与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把资产负债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研究,所以这理论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在“数量对称”原则指导下,实现资产负债在动态和战略上的统一、协调和综合平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国从1984年后期开始,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在系统内推行比例管理。从1998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强化业务经营的自我约束,提高资产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业务经营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的有机协调统一,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和经营稳健性。其基本原则是: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防止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量结构对称;提高资产流动性;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协调平衡,降低资产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加强系统调控与发挥各经营层次积极性相结合

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设置总量管理、流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效益性管理四类比例进行控制管理

总量管理比例

总量管理的目标是防止超负荷经营和消除已有的超负荷现象。其主要比例是贷存比,计算公式及比例标准为贷存款比例=各项贷款旬末平均增加额/各项存款月未平均增加额≤75%

2.流动性管理比例

流动性管理比例主要包括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使流动资产保持在正常最低限量以上,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避免过分的短存长贷,满足支付需求。

3.安全性管理比例

安全性管理比例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资产比例、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等。安全性管理的目标是把资产风险含量控制在安全区间内,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安全性

效益性管理比例包括资产利润比例、负债成本比例、应收利息比例等。

4.效益性管理比例

效益型的目标是提高资产盈利率,加强贷款利息回收工作,降低负债成本,促使银行改善资产负债效益结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