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品德的内涵(你了解“荷花”的文化内涵吗)
到杭州西湖旅游,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令多少游客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古代诗词中咏叹荷花之美,文化内涵千差万别,您知道多少?
一、荷花为什么喻美女?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菡萏,叶面圆圆,如美女手执团扇;茎干笔直,如美女亭亭玉立;花朵粉红娇艳,如美女姣好面容。这是美女从形体、色相等方面喻荷花同构对应。所以古诗词中的荷花,多喻为纯洁美丽的女子。
写荷花姿态风韵最精彩的,是宋代周邦彦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朝阳冉冉升空,昨晚荷花叶上留下的雨滴逐渐消失,水面上的荷叶又大又圆,微风吹过,荷花像婀娜多姿的美女翩翩起舞。王国维先生说周邦彦的描写“最得荷之神理者”。
以花喻人是女人的专利。如果说某男人的形象像荷花,那个男人肯定雌化了,或者是个变性人。
二、荷花比喻美女的来历
3000多年前就有人将荷花喻美女,《诗经·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一个小伙在湖边看到一个美女,像荷花一样亭亭玉立。小伙立刻懵圈了,因为没得到美女的青睐而伤心不已。我爱得没治没治的,心烦意乱,彻夜难眠,泪水涟涟。晚上我翻来覆去失眠了,我的妈呀,我该怎么办?
最美的那朵“荷花”是古代第一美女西施。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只剩下六千兵马,这仗没法打了。勾践听取谋臣的奇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是向吴国宣布臣服,二是用绝色美女西施贿赂吴王夫差。吴王一见西施,瞬间被迷得找不着北了,为她建一所豪华的馆娃宫。这边厢吴王日夜在馆娃宫沉迷享乐,那边厢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积蓄了足够力量之后,一举起兵灭吴。
后人纷纷以荷花喻西施,李白诗《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说西施的美色今古第一,在西施面前,美丽的荷花都感到羞愧。
西施其实有自己相爱的情人,虽被迫委身吴王,但痴情不改,死后一缕香魂与情人化作并蒂莲。所以荷花的突出特点:水下两藕一条根,水上开有并蒂莲。
晋乐府民歌《青阳渡》: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以并蒂莲咏唱永结同心,生死不离弃,象征男女相爱和夫妻长久。
三、莲花是求爱的隐喻
中国人表达感情含蓄,常用谐音双关。例如刘禹锡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情”也。
莲花的“莲”与“怜”谐音,“怜”者,爱也。
不懂谐音双关的隐喻内涵,有时看不懂诗词。例如:
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般分析认为,这是描写劳动场景,姑娘在湖中采摘莲子,看到水中的鱼游来游去,生动活泼。这是没看懂莲花意象的隐喻。
这首民歌实际上是情歌。“采莲”乃情爱萌动,去寻找心仪的爱人。“鱼”在中国文化中喻男女婚姻甜蜜,所以形容为“如鱼似水,如胶似漆”。“莲”和“鱼”都是产子多的生物,深层是人类的生殖崇拜。
通篇以莲花隐喻思念情郎的是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在江南水乡,有一个姑娘和情郎劳燕分飞,情郎去了江北。姑娘到南塘采莲,“莲子清如水”,我对情郎的爱纯洁如水。“莲心彻底红”,我对情郎的爱恋热烈火红。南风啊,你怜惜我这缠绵悱恻的思念,把我的梦吹到西洲去吧。
四、难以猜测的文人诗隐喻
晚唐李商隐是个情种,但由于他性格内向,多半生寄人篱下,尽管暗恋之情铭心刻骨,然而表达含蓄至极。后世评析李商隐诗,“千古之下,难以蠡测”。
李商隐《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两句,晚上李商隐听到窗外细雨淅淅沥沥,开满莲花的池塘外雷声隐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春风细雨都是两性情爱的暗喻。“芙蓉塘”暗喻诗人想起暗恋的女子,她像荷花一样清纯娇艳,引起诗人心灵发出轻雷般的震颤
诗中“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西晋高官贾充的女儿暗恋韩秘书,三国时的才子曹植暗恋甄氏。但李商隐暗恋之女是谁?他这性格的人不但不可能说,而且将情感深深隐藏在“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中,不懂莲花文化内涵的还以为是写景呢。
五、荷花文化的转型
荷花喻美女的内涵,到宋代有了根本的转变。
宋人周敦颐名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为什么宋代文人转向爱莲?
我们进寺庙后看到,佛祖的座下是莲花?莲花是佛家文化的符号。道家认为世道污浊,我不能同流合污,于是避世隐逸,到干净的山水田园去。而佛家认为,真正的修炼,不是脱离红尘,而要像荷花那样,在世俗的污泥浊水里生存,经受磨练获取营养,从而开出清丽的荷花,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就是佛家人生哲学:“和光同尘”而又超越世俗,“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宋代士大夫不离开庙堂而仍然坚守自己的清白,走的是佛家的路。
苏辙(北宋)《菡萏轩》: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
我像荷花那样在浊水中生长开花,但出淤泥而不染,坚守本性高洁,我的品性如莲花,清香四溢以陶冶世人。
【注】节选自李显卿《中国古代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