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哲理诗句(论语中的5句处世智慧精辟有哲理)

2023-03-05 05:05   geyange.com

为人处世哲理诗句

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就《〈论语〉十二章》看,如果注重其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之类言论的学习和实践,对提高我们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先说为人处世。“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诚于中而形于外”之源,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必须相一致,这对于个人素质修养和处世为人之道极有参考价值。对人是否有礼貌,是否真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诚意。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说明了君子、小人的区别,在义、利的抉择。义是合理的行为,恰当的抉择。但怎么做才“合理”“恰当”呢?比如,搞经济建设是对的。但若不注意生态环保,就有悖可持续发展战略,会祸延于后代,便是不合理。同样的,人在追求财富利益,也必须想到:是否会造成别人的损失?带给他人痛苦?是否会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扭曲人性?社会上作奸犯科的歹徒、偷工减料的不肖业者、贪污的官员……都是只知贪取私利,不顾合于义理与否的小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讲述了为人处世之道。“恕”即“宽恕”,是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恕”应该是指导自己言行的原则。学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能发现什么样的言行才是合理、合宜的,才能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世,修正自己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简约而又具体可行的原则,怀此一念以行世,必能寡过进德。

再说道德修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谈人生观、价值观时常说 “为真理而死”“为正义献身”,这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深刻内涵。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仁人志士,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这是至高的道德修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说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重要。内在是“质”,指学问、道德等;外表犹“文”,指口才、仪态等。一个人学问再好,却拙于言词,不擅表达;或者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之,一个人的言辞流利,却内容干瘪;或者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缺憾,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以“为山”“平地”为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劝人自强不息。做任何事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具备强烈的主观愿望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鼓励自己和学生在做学问和道德修养上都要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