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唇枪舌剑说的是什么【精选】
1、芮小丹平静地问道:“王明阳,给了你三天的时间考虑,想好了没有?”
要说芮小丹境界高,体现在哪里?作者写书写的真的是细致,又细致在哪里?就细致在“平静”这两个字上,我们代入的体会一下,芮小丹为了这个审讯专门和队长请假3天在家做准备,这一刻要上“考场”了她很平静。这个平静就是境界不一般的体现。不昧因果心是心做,反正努力准备了至于结果,好坏我的都承担之。也只有这样的心态与境界此刻才能平静的坦然面对。这是芮小丹的境界,更是作者写书的境界。
2、芮小丹淡淡一笑,说:“你我枪口指着对方脑袋的时候都没害怕,怎么现在害怕了?”
芮小丹当然知道王明阳根本不是害怕,只不过用这个话来引出王明阳不招供的真实原因,也只有了解到真实原因(实事求是)才能对症下药见招拆招,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和缠论炒股是一回事(也就是无所用,无所不用),你的任何主观判断和选择如果与客观事实不相符,除了出错没别的事。也如《天幕红尘》里叶子农说的:如果条件不允许,神仙来了都得栽跟头。
3、王明阳这才收回目光,正视着芮小丹的眼睛,以同样平静的语气说:“更正一下,不是害怕,是说了多余。”
芮小丹问:“何谓多余?能解释一下吗?”
王明阳慢条斯理地说:“我说不说都是杀头,杀一次头与杀十次头没有分别。但是,我能从你们的无奈中获得不出卖他人的道义感,如此而已。”
芮小丹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王明阳不招供的目的。所以就要他解释一下多余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注意慢条斯理来形容王明阳,包括前面看到芮小丹一枪击毙歹徒随口赞叹:好枪法!这样是较为完整的在塑造一个人物。(哈哈,当然也可能是见得少,也许有更好的人物塑造手法。)因为有这样的人物属性作为前提,后面给王明阳的招供提供了逻辑支撑。
4、芮小丹说:“很好,这说明你还有自我认同的需要,这是人性的特征,如果你连这个起码的需要都没有,我就有理由对你作为人的属性提出质疑。”
王明阳冷冷地说了一句:“激将法,不算高明。”
芮小丹沉着地说:“我也更正一下,不是激将,是说你还值得对话。杀一次头与杀十次头的确没有分别,但同理,法律的操作对一次以上的死刑忽略不计,我们也并非必须要听你说什么。所以,决定你那点满足与失落的权力不在你手里。”
芮小丹敏锐的从“道义感”捕捉到了可以让王开口的契机。也就是她说的,起码你还是个人,还有自我认同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说只要你是人,必然有漏。当然有漏是叶子农的口语,丁元英的话是不究竟,不圆满。芮小丹就能找到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就是他的自我认同感。
接着芮小丹先肯定了王明阳,然后在抛给他一个真正的现实告诉王明阳他的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并不相符,就是你那点满足与失落的权利不在你手里。我估摸这就是一般常用的审讯手法。
当然芮小丹的话里还是有激将的成分,这也是投石问路的这么一个过程,丁元英也明白这个道理,和韩楚风喝酒的时候就说了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这里既是激将也是讲事实,如果激将法有用,顺着激将法的思路就可以开展,如果事实有用顺着事实的思路开展。(这些作者没有写,纯属我臆测。不过我认为作者应该就是这样设定的,因为缠论里有走势类型的完全分类,对所有的可能都考虑周全,摸着石头过河,摸到什么样的石头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5、王明阳不屑地一笑。
芮小丹接着说:“我不否认你的口供对本案的侦破有参考价值,但法律机器的运转不以口供为条件。尤其具体到本案,你的口供对量刑和侦破已经没有质的意义。”
王明阳反问道:“那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芮小丹平和而庄重地说:“法律对程序和内容要求极限的严谨,但对一次以上的死刑忽略不计。我坐在这里,是法律和人道对我的工作要求,一是量化极限,二是给你的灵魂找一块净土,让你的精神站着。”
两处描写王阳明:“不屑的一笑”和“反问”。说明这个人的境界也不一般,在这种时候也依然保持着那种“俯视”的态度。
芮小丹也知道王明阳不好对付,前面激将不成,后面就顺着事实的方向去说,故意卖个破绽,引出王明阳的“反问”情绪,把王的情绪调动起来再摔下去。直接抛出她真正的目的:给你的灵魂找一块净土,让你有一个可以忏悔的理由的。
6、王明阳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说:“女士,说话不要太狂了。执法是你的职业,你尽可以执法谋生,但是与我王明阳谈经论道,你还不够资格。别拿你的职业去拔高你个人的规格,让人轻看。”
芮小丹平静地说:“这里不是擂台,你我既不是斗智也不是比学问,而是讲理。”
王明阳淡淡地问道:“讲谁的理?”
其实人往往是这样,有个词语是“相由心生”,这个词可以理解的层面有很多,这里从其中一个层面来说,就是你的“心”会蒙蔽的你双眼,你所看到的“相”不过是你想看到的而已。也是你的心是什么样,你看到的相就是什么样。明明是这王明阳自己狂,他反而说人家芮小丹狂。这种事情也是普遍的不能在普遍的了。
比如说:我们说某某太自私了。我们可以去思考,我们给人家定义自私这个行为是由我们自身哪个“文化属性”造就的?大概就是因为你以前给某某付出过,现在你让某某给你付出,某某不干,所以你觉得他自私?所以你觉得他自私这个行为的本质不过是因为你没有得到你认为你应该得到的而已。你没有得到你就说别人自私,实际上还不是你自己也自私。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当我给别人下定义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
芮小丹就是你要谈经论道,咱就谈经论道,我三天的准备也不是白准备的,
7、芮小丹说:“讲你的理,讲强盗的逻辑,如何?
王明阳说:“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芮小丹针锋相对地说:“这样讲,似乎你还算一条好汉。但我以为,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所以,你不算好汉。”
作者借芮小丹又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做进一步的讲解,真正的强者的内心有的只是无畏。
也再一次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方式对付王明阳。这些对话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思考,直接获取和破格获取(没有资格获取而获取)的不同之处,明心见性的直接指出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最本质的差别。而这些东西直指王明阳的内心,逐步的让王明阳被芮小丹的智慧所折服。
8、王明阳心里一惊,他脸上的表情却丝毫没有变化,他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警官,她的语言一针见血直指事物本质,其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思辩都不像是一般人,尤其不是一般女人所能具备。他不得不点点头,说:“同意你的观点。那么,你给我找的那块净土在哪儿?请你拿出来让我看看。拯救灵魂是《圣经》的买卖,但是《圣经》不能让我臣服。你是否想让我觉得,你比《圣经》还神圣?”
这时候王明阳内心还没有彻底被折服,但已经愿意跟着芮小丹的思路走,去看看芮小丹给他提供的“净土”是什么,在哪里。
(我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圣经》,也仅仅是十多年前看过一次,所以不能也不敢对《圣经》的内容进行评述。)
我们从继续回到故事的情节中,上面提到了“相由心生”,这一次这个“相”又一次从王明阳的心中升起,《圣经》不能让他臣服,这个结论(相)是他心中什么样的“文化属性”支配的结果?
9、芮小丹暗暗松了一口气,话题到此她心里更加有底了,于是不动声色地说:“我是微不足道的,但你既然讲到了《圣经》,那我们就从《圣经》谈起。至少你的态度告诉我,你还没有读懂《圣经》,所以你没有权力评价《圣经》。”
这时候芮小丹已经不采用任何审讯的手段,直接想将她判断的结果告诉王明阳:你就没读懂《圣经》,所以自然不能让你臣服。
文字有时候反而会是“陷阱”,我们读一段文字一定会有一个领悟文字的意思,而领悟的这个意思是否是作者的想表达的,这就不好说了。往往相由心生的时候,生出了一个与作者愿意的不符合的相,我们这时候去否定作者,明显是一个错误的举动与行为。这些事情简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了。
就像《天道》这部电视剧,网上一搜,解读者比比皆是。而真正能解到作者愿意的又有几个?就如这缠论一样,网上盛传“千人千缠”,这解读者也都赶得上着千人千读了,可作者就是一个,缠师就一个,何来千人之说?绝大多数解读者不过是贩卖虚假文化的骗子,赖以为生的自媒体罢了。我本不想与这帮骗子同流合污,无奈魁罡作祟,索性写上一写,符不符合愿意,自有天道论断。
1、王明阳一扫起初的轻慢,心理上已经认定这位女警官在学识上是同一级别的对手,值得辩论一番,于是认真地说道:“《圣经》的理由是: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
王明阳已经开始认同芮小丹。
我不懂《圣经》,从故事的情节来看,王明阳给圣经的总结是因信着而得救,这个利用的恰好就是弱者既怕又贪婪的一面。他觉得他不怕,所以也不能让他信服。这个观点其实可以从后文丁元英和智玄大师的对话中有详细的说明:“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这个到后面时候我在详细解释那段对话的意思,这里就先提一下。)
王明阳认为信上帝和上天堂没有必然关系,实际上是他不懂缠师那套“不患”而“患”的境界,一个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在不同条件下才呈现出好坏的相而已。就如缠师在缠论中写的:当一个走势类型完成时并要转成其他走势类型时,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下一个走势类型到底是趋势还是盘整,站在这个角度下有的只是迷茫,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下一个走势类型不是趋势就一定是盘整,这就是一个非常的肯定。
王明阳就认定哄孩子吓孩子的方式是不对的,所以他不能理解这种方式当然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的。
2、芮小丹肯定了他的观点,说:“确实如你所说,如果神计划管理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饥饿、灾难、罪恶也该是神计划之中的事,所以人就有理由怀疑神是要拯救人还是要折腾人。如果神也是左手施舍的时候不让右手知道,那么全能的主就不需要这个永远的计划了,只需要以他的全能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人性的善性,人类就得以拯救了。但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
其实这种问题应该是每个人都思考过的问题,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你法力无边你直接用法力把苦难去掉不就完了,还费劲去救苦救难干嘛?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顺着这个逻辑往下去思考,如果神需要报恩,如果佛争那一炷香,那神还是神吗?佛还是佛吗?
3、王明阳说:“神是什么?神是根据人的需要造出来的。”
芮小丹说:“这就是《圣经》神学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王明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问道:“既然你我的观点一致,而我又没有资格评价《圣经》,那么,你的资格又是从哪儿掉下来的呢?”
神之所以是神,是因为神与人是有区别的,如果神变的和人一样,那必然神就不是神了。如果神还需要报恩,佛还需要争那一炷香,那神也不神,佛也不是佛了。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接受逻辑的检验。一旦接受,神就不是神了。
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点明,通过逻辑的检验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神的存在。这才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话题“遥远的救世主”。在后面点明了,在丁元英和智玄大师的对话中,也详细论述了神佛其实根本不存在。
3、芮小丹平静地说:“《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人的行为高尚、正典的学说。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芮小丹说:“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
芮小丹说:“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王明阳咄咄逼人地追问:“什么是窄门?”
一味的攻击或捍卫,都是愚昧的表现。一味的攻击和捍卫缠论的真实性也是愚昧的。1+1=2这个事实需要去捍卫吗?你去攻击这个事实那更是愚昧的。
4、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
推荐一本书《薄珈梵歌》,这本书也是讲这个不昧因果的。我就做我该做的事情(可什么事情你该做什么事情你不该做,你心里要有谱。),管他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也如朴树《空帆船》里这样唱道:
那狂风
那不知吉凶
的我的前程
我还是要扬起帆
5、王明阳无言以对,默默地看着芮小丹,眼睛里流露出钦佩的神色。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过了好一会儿,王明阳才惊叹地说了一句:“自愧弗如。”
故事情节在这里,王明阳已经彻底被折服了。这段话也是这本书的名字《遥远的救世主》的真正意境(网上那些什么深入研究文化属性的、研究丁元英思维模式的都不过哗众取宠赖以生存的自媒体,真正把遥远的救世主的意境搞懂了,就是丁元英说的开“天眼”,这天眼一开,啥都有了。其他那些研究半天都不一定对。)。神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遥远的救世主,遥远不是不存在,不过是咫尺天涯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懂得自我承担的时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救世主,你就是神。
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等你懂的承担自己的时候,成为自己的救世主的时候,彻底的摈弃自我的时候,没有什么相从你心中升起的时候,你才能不被自我所蒙蔽,才得看清楚客观事实。看清客观事实才能遵循客观事实,等你遵循客观事实的时候,你就是神,就是道,道法自然,如来。)
6、芮小丹说:“《路加福音》里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但此时此刻有一点你是知道的,你的生命需要一个让你的人性本能可以接受的句号。”
这个就太普遍了,我们经常干着我们自己的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事情。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难道我自己做什么事情我自己还不知道吗?
你真以为你知道吗?
这就是觉者与非觉者之间的差别。就好比有很多缠黑经常黑缠论一样,说缠师是骗子,说缠论是一部伪书、假的。这些人就如王明阳没读懂《圣经》一样没读懂缠论。一个是没读懂缠论的理论技术部分,另一个是没读懂缠师那颗慈悲的心。他们在黑缠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7、王明阳茫然地问:“天国在哪儿?”
芮小丹庄重地说:“天国在你心里。””
相由心生。同理地狱也在你心里,所以决定你在天堂还是在地狱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你自己。不是有句话,一念天堂一念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