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对教学的重要性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2023-03-05 18:59   geyange.com

朗读对教学的重要性

刘姣兰

(新疆阿拉尔十四团中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而朗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程改革不断地强化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通常被边缘化,成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学生朗读普遍存在不流畅,语言文字把握不够,缺乏情感体验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还有情感共鸣缺失和教师指导机械匮乏。针对上述现象,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朗读的有效训练来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1.保证学生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也是用来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习语言并不是理性分析,而是对语言直接感受的积累,朗读就算对语言的直观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才有语感,才能体会语义。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小学高段,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已具自己阅读的能力,取消课文朗读这一环节。即使语文教学中设有学生朗读环节,但存在朗读形式单一,多为学生自由朗读。甚至精读的课文,教师也只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用大部分时间进行讲解。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语文,必须多读才能体会文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比如,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当遇到对话较多、富有情节的课文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以齐读,指名读、老师带读、轮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字义句意,读多了,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妙用示范指导学生

教师成功的示范朗读对学生朗读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影响。当学生遇到不易读准,难理解的字词或学生情感把握不到位时,教师的范读是便捷而有效的策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好比作家形象而又生动的文字,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像老师那样身心入境的美美读一读的强烈欲望。教师范读恰当停顿、合适重音、一定语速、适当语气等朗读技巧,适时传递给学生,无需作过细技巧性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养成拿到课本就忍不住放声朗读的习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可谓水到渠成。

3.老师有针对性指导朗读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为了渲染特定的审美意境,文学作品常运用留白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阅读需要教师的补白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情感把握。这时,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极其必要的。

感受即“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朗读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将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感染力,用以统率朗读者的有声语言,使之沿着作品的情感脉络运动、发展,完成朗读的全过程。可以说,理解与感受是朗读创作活动的起点,也是朗读教学应遵从的基本规律。

比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讲解课文时,我就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辛苦时,指导学生着重读四个“立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难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容易,完全没有喘息的时间。此时,深情的朗读完全胜过繁琐的分析与讲解,对于母爱的体会,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4.精选材料,促进朗读

朗读形式可以多样,除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外,更要注重选择筛选合适的课外朗读材料。比如,进行主题朗读,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我带领学生选择经典诗文,学生以独诵或齐读的形式吟咏名诗名篇,还可以配以优美的舞蹈,诠释诗歌的音韵之美。利用课前几分钟让他们从书中选取最能打动自己或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分享。还可以鼓励亲子阅读,要求家长从课外选取合适的朗读材料,每天抽出10-20分钟时间陪孩子朗读,把音频发到班级微信群,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5.赏识评价,鼓励学生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从学生朗读发展角度去设计朗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应该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读得好的要及时表扬,对于朗读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应先给予肯定,然后要具体指出其是语音不够标准,还是语调有所欠缺,或者是感情不到位,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其朗读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加以矫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只要教师立足文本,考虑学生实际,真正重视朗读教学,精心设计朗读教学,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就一定能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中主旨,就能学好语文,朗读就会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