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成语名言 《忏悔录》经典语录

2023-03-04 16:58   geyange.com

忏悔成语名言

《忏悔录》中卢梭的经典之言都有那些?

我学会了“战战兢兢地欢乐”。忏悔录》其实记录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过与失,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性格的两面性。《性悔录》是一本为凡人创作的《忏悔录》――当代自负清高、自命不凡时,看看《忏悔录》,它会让你为自己的缺点和渺小而羞愧不己;当你自卑而无所适从时,看看《忏悔录》它会让你挖出自己的“闪光”人性,从而为自己的优点和美德庆幸不已。 作者在《忏悔录》中所描写和分析的内心世界已经是比较真实的了。然而,人们对世间万物都会自身的看法,对卢梭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也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作为资产阶及革命的精神导师,他的思想和哲学当然不容忽视。他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在《忏悔录》中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然本性。因此这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即18世纪无疑有着非常革命的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摧毁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 1、只记得卢梭《忏悔录》中的一句名言:“If I’m not better, at least, I am different.”

(译文:如果我不是更好,至少我与众不同!)

2、卢梭曾在他所著的忏悔录中说过:“卢梭啊,这就是你!既有切肤之爱,又有刻骨之恨,不宽容,但坦荡!

1.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桎梏之中

2.我的生活尽管默默无闻,但要是我的思想比国王更丰富更深刻,那我的内心要比国王的更能吸引人

3.大人物只认得大人物,小人物也只认得小人物。小人物赞赏大人物只是他们的身份地位,而他们自己得到的却只是不公正的蔑视。

4.为义务和道德而牺牲固然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牺牲在内心深处留下的温馨的回忆,作为补偿是绰绰有余的。

5.我热爱自由,我憎恶窘迫、苦恼和依附别人。

6.我的全部自由都只是暂时的、靠不住的;我比服从命令还要受到更大的束缚,因为我必须受我自己的意志的束缚。

7.有罪者放肆大胆、趾高气扬,而无辜者反而羞惭满面、局促不安,这又是多么常见的事啊。

8.作恶的强者消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走遍天下皆是如此。

9.恶人的仇恨心,越是找不出仇恨的理由就越发强烈,越觉得他们自己不对就越发对对方怀恨。

10.有一种机灵人的精细只表现在体察恶事上面,到只有善事可看的地方便什么也体察不到了。

以上所选的是以前看过,并受启发的句子。卢梭对社会及人性有着宏观而深刻的洞察力。

1.由于内心的怒火,能把一个人从人群中剔出去。

2.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3.“没有妻室的人能专心事主,惟求取悦于主;有妻室的则注意世上的事,想取悦于妻子。”如果我能比较留心,一定能听到这些声音,能“为天国而自阉”,能更荣幸地等待你的拥抱。

4.我却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是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5.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陋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6.懒惰自诩为恬静。

7.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带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

8.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意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情味。那么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人心喜欢看悲剧的原因。

9.如果一人怀抱真挚的同情,那必然是宁愿没有怜悯别人不幸的机会。

10.爱好、追求、获致并坚持智慧本身。

11.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

12.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逃往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

13.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

14.一个爱良马的人,即使可能变成马,也决不愿自己变成马。

15.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

16.我的聪明,我思想的敏锐,都是你的恩赐。

17.他们不崇拜奉事造物的主宰,反而崇奉受造之物。

18.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19.这种人哪里还有人格,他们“远离你而犯奸淫”,流连于时间所玩弄的浮影,贪嗜着沾污他们双手的粪土般的利益,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却蔑视永久存在的你,正在呼唤并宽恕一切失身于邪恶而能迷途知返者的你。

20.责备具有智慧的人,他必然爱你。

21.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

22.为此,我设想你,我生命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你渗透着整个世界,又在世界之外,充塞到无限的空间;天、地、一切都占有你,一切在你之中都有限度,但你无可限量。犹如空气,地上的空气、并不障碍日光,日光透过空气,并不碎裂空气,而空气充满着日光。

23.既然天主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

24.我学会了“战战兢兢地欢乐”。

25.不要自以为聪明,因为谁自称为聪明,谁就成为愚蠢。

26.事前忧患愈重,则所得的快乐也愈大。

27.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一个灵魂具有二者的爱好,但二者都不能占有整个意志,因此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他舍不下后者。

28.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

29.爱则无所不信。

30.无论文学、论辩学以及各种问题,凡我所知道的,都藏在记忆之中。我的获知,不来自别人传授,而系得之于自身,我对此深信不 疑,我嘱咐我自身妥为保管,以便随意取用。但在我未知之前,它们在哪里?它们尚未进入我记忆之中。那末它们究竟在哪里?我何以听人一说,会肯定地说:“的 确如此,果然如此。”可见我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

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的简介!!!

托尔斯泰作为不朽的作家、改革家与道德思想家,尽管婚姻幸福,收入丰厚,按他自己的话说则是:“我食有佳肴,住有高楼,美女做伴,高朋满座,名满天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终生为之奋斗的。而他却轻易地拥有了。然而他却并不幸福,他的内心充满了深刻的矛盾。他曾一度想自杀,晚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贫苦农民的生活。《忏悔录》很好地解释了他这些行为的原因。

托尔斯泰起初曾耽于声色,追求虚名,有着近乎病态的骄傲和疯狂的自信,为追求金钱利益而不遗余力。然而他终于厌烦了,开始反思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我该怎样活着,该做什么,为什么?那么以后会怎样?”归根结底回到叔本华的问题:“生命终究有意义吗?”

为回答这个问题。他首先求助于实验科学,它的极端是数学。然而实验科学只能这么回答:“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中,在无限长的时间内,无限小的粒子在做无限复杂的变化,只有当你理解了这些变化的规律,你才能理解你为什么活着。”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于是作者转而求之于思辨科学,它的极端是形而上学。思辨科学的回答是:“整个人类在指导着它的精神原则,即理想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这些理想越来越高,人类便走向最高的幸福。我是人类的一部分,因而我的职责在于促进认识和实现人类的理想。”

实验科学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现象的因果关系。只要实现科学涉及终极原因这个问题,就会胡说八道。思辨科学的任务是认识生命的无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要去研究因果现象就会胡说八道。实验科学只有在不把终极原因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才能提供有益的知识,表现出人的智慧的伟大。与此相反,思辨科学只有完全抛弃对因果现象的连续性研究,仅仅从终极原因方面去研究人,才是一门科学,才能表现出人的智慧的伟大。

既然在实验科学和思辨科学这都找不到答案,那么就向那些哲学家求教吧。叔本华这样说:“承认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包括本能、欲望、冲动和感情等。它终究会消亡。随着意志的任意否定和自我消亡,一切现象,世界赖以生存的、持久的、既无目的又不停息的、具有不同程度具体内容的希望和爱好也将消失,因果关系的多样性也将消失……结果是世界最终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消失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也就没有世界。在我们面前就只有虚无。但是抗拒向寂灭转化的一切,我们的自然界也不过是这种构成我们自身和我们世界的生存意志。我们这样害怕寂灭或者说我们这样想活着,这只意味着我们本身就是这种生存的愿望,除此以外我们一无所知。因此,对我们这些还充满意志的人来说,意志完全消亡之后,剩下的当然是空无。与此相反,对于意志发生了变化并已消亡的那些人来说,我们这一非常现实的世界,连同它所有的太阳和银河,都是虚无。”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曰:“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乃人生六苦。”更有甚者,认为“生”乃原罪。

因此可说,人生确实是无意义的,意识到痛苦、衰老、死亡不可避免,就无法生活下去,要使自己超脱尘世,舍弃任何生存的可能性。因而就自然地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摆脱像作者那般处境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浑浑噩噩,其实质在于对生命是罪恶和荒谬一无所知,毫不理解。第二种是寻欢作乐,其实质是因为了解生命没有指望,便享用现有的幸福。第三种是使用暴力手段,其实质是理解了生命是罪恶和荒谬之后,就把它毁灭。第四种是无所作为,其实质是理解了生命是罪恶和荒谬之后,继续苟延残喘,尽管知道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根据理智的力量,作者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那就是生命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自杀以摆脱生命。这其中理智是起了作用,但起作用的还有别的东西,作者称其为生命的意识。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人类一直存在并发展着,世界上亿万前人和今人过去和现在赋予生命什么意义呢?在合乎理性认识的道路上,除了否定生命外什么也得不到;然而在宗教中,除了否定理性外,同样什么也得不到。根据宗教的结论,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应该抛弃理智,然而正是理智需要明确生命的意义。

于是矛盾产生了……出路有两条:或者是我们认为合乎理性的东西并不如想的那样合乎理性;或者是我们认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并不如想的那样不合乎理性.那么先检查合乎理性认识的推理过程,发现它是完全正确的,即关于生命是空无的结论是必然的.但是有个错误:我们的思维与所提的问题并不一致,在推理中常常将永恒与永恒、有限与有限等同起来,因此得出的结论是:空无就是空无。这有点像数学中常有的情况,你想解的是方程式,而你在解的却是恒等式,因此思维的进程虽然正确,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0=0。事实上,严格合乎理性的认识——像笛卡儿所做的那样——不能对生命问题做出另一种回答,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个答案以外,而这个答案是不明确的。那么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吧,从宗教方面来看,不管它的回答如何不合理性如何荒诞,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每一个回答中引入有限对永恒的关系,否则就不可能有答案。

因此,不得不承认,在合乎理性的认识之外,整个生存着的人类还有另一种认识,一种不合乎理性的认识,即宗教信仰,它使人能够生存下去。在作者看来,宗教信仰是缺乏理性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它给人类提供了生命问题的答案,使生存成为可能。无论对其他人,还是对作者本人,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可能性都是宗教信仰提供的,凡是人类生存的地方便有宗教信仰,它从有人类的时候起,就提供了生存的可能信,而且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没有信仰,人就无法生存。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作者开始理解,在宗教信仰的答案中包含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虽然它不合乎理性,但是它回答了生命问题。于是他准备皈依一种宗教信仰。但是他要先考察这些宗教信仰,研究最多的是基督教。

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圈子里,大部分人有宗教信仰。但是作者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被他们当作宗教信仰的,不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说明,而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结合起来。于是他开始和贫苦、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他发现劳动人民的宗教信仰多和迷信结合在一起,他们中信教之人的迷信和他们的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甚至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可以没有迷信,因为迷信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人接受病痛,悲伤而丝毫没有表示不理解,也不反抗,而是安详地、坚定地相信:一切都应该是这样,不可能是另一种样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善。

在作者看来,创造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行动是唯一真正的事业,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他接受了。并和他原先的圈子决裂了,试图过一种贫苦农民的生活,然而却并不成功。

理性和宗教是格格不入的,为了遵守教会的仪式,为了追求自己的宗教信仰,作者压抑了自己的理智。然而理性的力量是巨大的,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康德已有证明)。但是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宗教信仰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段时期,作者感到苦闷矛盾彷徨,有时他觉得上帝是存在的,正在某个地方注视着他,但是理智告诉他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仍是荒谬。作者再次陷入危机。他要寻求解脱,这时,一个神学家的著作给了他帮助,其观点是:上帝的真到是单个人得不着的,它只显露给由爱联合起来的一群人。因此作者明白了,要摆脱危机生活下去,就要自己去寻找上帝。

正是由于真理和谬误的存在才造成了矛盾,而所有的谬误和真理都包含在传说中,在所谓的神话和《圣经》中。《圣经》中有真理也有谬误。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为了活下去,就非有宗教信仰不可,因此他常不自觉的回避了宗教学说和教义中的矛盾和含糊不明的地方。然而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真理和谬误,并把他们区分开来。以此来寻找上帝。

后来,他悟到了,他不断寻求信仰,寻求生命的力量,而它们寻求的是在人们面前完成一定的人的义务的最好办法。最后,他仿佛得到答案,世界和生命本无意义,“那么人应该做什么呢?”他说,“他就应该像动物那样去谋生,唯一的区别在于他单独去谋生就会死亡,他必须为大家,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谋生。当他这样做时,我坚信,他是幸福的,他的生命是合理的。”因此他说:“天国就在你们的心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