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化的经典名言 浅析善德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儒家文化的传承关系

2023-03-02 17:04   geyange.com

善德文化的经典名言

浅析善德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儒家文化的传承关系

自文化这个概念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对文化的定义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取得过完全一致。但是从一般层面上讲,文化学者都比较倾向将文化的概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这也是通常人们提及的文化。

善德文化,湖南常德一张得天独厚而又极富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视野下的善德,位居意识形态领域,是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显现。笔者以为,善德文化与其后2000年形成并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间有着极其紧密的传承关系。

一、善德文化的内涵解读

“常德德山山有德”,善德文化发源于常德德山,因善卷先生而成名,其源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比肩同步。

从历史渊薮的角度讲,善德文化是毫无争议的传统文化;从受认同程度的角度讲,善德文化是少见的为所有朝代、所有种族、所有宗教、所有社会层面、所有学术流派都尊崇和推行的优秀文化。

什么是善德文化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善德文化可分解为“善”、“德”两个方面。

“善,吉也。”(许慎《说文解字》)“善”字的构造属于汉字六书中的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善的本义即是吉祥,引申为美好,慎重,高明,熟悉等义。

“德,升也。”(许慎《说文解字》)我们今天看到的“德”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在甲骨文中,“德”字也是个会意字,它的左边是“彳”(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本义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能做到这点即可谓之“德”,也就是道德、品行。

经过汉字的.演变,“德”字逐渐成了形声字,从彳(chì),(dé)声。从

「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所以许慎解释为“德,升也。”

德字引申为恩惠、仁爱、心意等义。

由是观之,善、德,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高尚美好的品行。

我们再把目光转到史书典籍对善卷先生的记载和评介上,善德文化的内涵就应该呼之欲出了。

善卷先生为武陵人氏(常德始于西汉初年设武陵郡),有大量历史记载可资佐证:

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载:“武陵县东十五里,枉山之上有善卷坛,古传善卷隐此山。”上古时德山称为枉山,屈原在《涉江》中留下了“朝发枉渚兮,

夕宿辰阳。”的句子,“枉渚”即德山,尽管有人对此质疑,然而紧随其后的“入溆浦余�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一句清晰而又无可辩驳地指明了当年三闾大夫从位居沅水下游的德山溯江而上的行踪。到了隋初,朗州(常德隋唐为朗州)刺史樊子盖因善卷曾隐居枉山,将枉山改为善德山,藉此感念、弘扬善卷先生的善德精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据此设常德府,从此,善德山便以德山名,德山亦成为善德精神之象征。唐咸通元年(860),朗州太守薛廷望重修“善德观”,清嘉庆三年(1798)常德知府胡文铨主持重修“善卷祠”,千百年来,善卷先生与善德文化互为表里,交相辉映,长存此间。沅水汤汤,德山苍苍,香火延祚,万众景仰。

善卷先生之品,善德文化之魂,堪与日月同辉。

其一,修身立德,孜孜求道。民间数千年来口口相传着善卷先生的善举,据《左传》记载,常德一带在善卷先生所处的时代“辟在荆山、荜露兰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实为僻远蛮荒之属。善卷先生一是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主动承担起对乡邻的启蒙教化、习作农耕之职,使其民风淳朴、勤谨有礼。二是公而忘私,敢于舍小家为大家,传说他在引领民众防汛时命其子以身堵堤,百姓无不为之唏嘘,善卷垸之名即由此而来。《吕氏春秋・下贤》中提到:“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意即善卷先生虽为人微言轻的一介布衣,却因为德行高远,修得了天地间至高无上的“道”,便使得王权富贵、功名利禄相形见绌、黯然无光。用今天的话来讲,即善卷先生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非权威影响卓然存世,虽则桃李不言却也下自成蹊。

其二,为帝者师,为黎民谏。据《吕氏春秋》慎大览o下贤记载:“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此举缘于“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吕氏春秋》慎大览o下贤)相传善卷先生藉此对尧帝灌输了许多爱民务实的道理。

其三,坚辞帝位,道法自然。据《荀子o成相》记载:“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庄子o杂篇・让王第二十八》记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由是观之,善德文化的内涵即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心系苍生的人本精神,鼎故革新的开拓精神,内外兼修的尚德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善德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根基

儒家文化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文化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所创立,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因儒家学说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被尊为主流文化以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为后学继世传承发扬光大,因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

儒家文化的思想根基即是形成于上古时期的善德文化,以下几个方面足以为证: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发源于常德德山的善德文化,因善卷先生而成名。我们从上述《吕氏春秋》、《荀子》等典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其源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其资历几乎与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同样久远。而儒家文化形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距今仅2000多年的历史,较之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代“。

其二,从创始者的角度比对。善德文化的创始者为善卷先生,善卷先生视王权富贵为粪土,终生一介布衣,以引领乡邻筚路蓝缕开垦农耕文化以及开坛授徒传道教化为要务,为乐事,《吕氏春秋・下贤》论及帝尧拜善卷为师事时提到”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在他的努力下,昔日的荆楚蛮荒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知书达礼,以至英明睿智的尧帝都为其”德行达智“深深折服,自愧弗如,虔心求教。

儒家文化的创始者为孔丘,《史记o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他一生主要精力都是从事教育,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其中不乏治国栋梁。孔丘在世时已声名鹊起,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和万世师表。

穷则独善其身,把治世经国的理想和主张寄托在对教育对象的细心培育教导上,为帝者师,为王侯将相师,为教化生民而皓首穷经,此为二者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天纬地之举,而善卷先生生于上古时代,其壮举无疑为后世孔子追随仿效之表率楷模。

其三,从两种文化的涵义分析。善德文化之魂惟”德“一途,儒家文化之神在”仁“一义。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从”德“字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它不仅表示看得见的行为正直,而且也潜藏着内在的心之正直。因此,德代表了一种最为高尚美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几乎涵盖了公而忘私、先人后己、自律修身、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淡泊名利等所有的美好情操,又外延至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德“堪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仁,亲也。”(许慎《说文解字》)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本义为博爱或人与人相互亲爱。儒家经典对此解释为“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伦理道德,透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的解读:“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乃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最高道德规范准则。在儒家著述中“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坐实在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仁”表现为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孟子把“仁”推及为“仁政”。

可见,“德”与“仁”除了字形上的差异外,几乎如出一辙,都是人类最美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无垠的外延,都寄托着圣人的人生社会理想,都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从“德”到“仁”,可谓一脉相承。

三、儒家文化对善德文化的集大成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万章下》),“集大成”是孟子用来颂扬孔子且为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高度认同的溢美之辞,意即孔子的儒家文化集古圣贤之大。这句话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善德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善卷先生当之无愧跻身古圣贤之列,晋朝皇甫谧编撰的《高士传》不但将善卷先生收录其中,并且还给以了极高的评介“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乃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许由善卷不降节於唐虞之朝,是以易有束帛之义,礼有玄�之制。”儒家文化集古圣贤之大成,其中自然包含着对作为其根基渊薮的善德文化的集大成,这种承继,在以下方面尤为明显:

其一,系统性。如前所述,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善卷先生处于洪荒蛮古时代,人们囿于物质条件的制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无法对自然社会作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因而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善德文化,都是散诸后人的零星记载和民间的口头传说,给后人在微观层面上认识善卷先生和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其思想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儒家文化则完全自成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孔孟,其传世经典为《十三经》,其核心思想为“仁”并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实践意义为强调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并成为指导性的原则。儒家文化这个理论体系所寄寓的儒家理想,综合起来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横渠语录》)

其二,深刻性。牛顿有句很富哲理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上的缘故。”这里不妨藉此说明善德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问题:善德文化如同奠基者,从无到有劬劳开垦,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思想体系架构并将之高高矗立在了思想的荒原上;儒家文化继往开来,站在巨人的肩上登高望远,发现了更为瑰丽的景色并将之整理、拓宽、深化。

正如当代大学者冯友兰所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 中华书局1961年)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儒家文化的“为往圣继绝学”,善德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往圣”,儒家文化在对往圣绝学的承继中,显示了强大的理论张力,通过不断挖掘深化,开拓了中华民族尚德文化的新境界。譬如作为儒家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核心地位的确立,即是孔子将其从美德行列中中超拔提升,并一再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乃成。

其三,广泛性。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的地位不断攀升,儒教逐渐成为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象征。由于历朝统治者的推崇重视,儒家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始终一枝独秀引领风骚,未曾遭遇陷其他文化于灭顶的文字狱、查禁、兵燹之祸一类厄运。儒家思想被视为治国安邦的理论指导而不断发展,儒家经典保存完好,儒家学者才让辈出,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傲视群雄并随着文化的交融交流远涉重洋,名动海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仁并茂,日月同辉。善德文化亦藉此载体的宏盛而发扬光大,源远流长,避免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烟消云散,泯然湮灭。

[1]贵体健.善卷帝者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2]王泸.论德文化在大湘西旅游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J].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