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吗(绝句可以四句都押韵吗)

2023-03-08 06:58   geyange.com

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吗

绝句为何有人说一定是第四句押韵?

问题:绝句为何有人说一定是第四句押韵?

前言

不是有人说,而是必须。绝句只有四句,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必须押韵。

绝句有近体、有古体;古体有仄韵有平韵,无论哪一种绝句,第2、4句押韵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近体绝句有四种,两种第一句否押韵,两种第一句不用押韵

1、平起平收 第一句押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韵脚是:间、山、关。

2、仄起平收 第一句押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韵脚是:斜、家、花。

3、平起仄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韵脚是:新、人。

4、仄起仄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韵脚是:流、楼。

小结:

1、第一句平收尾的近体绝句,第1、2、4句必须押韵,第3句不可以押韵。2、第一句仄收尾的近体绝句,第1句、第3句不可以押韵,第2、4句必须押韵。

二、古体绝句

1、仄韵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两个韵脚是:去、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个韵脚是:绝、灭、雪

2、平韵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两个韵脚是:云、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个韵脚是:光、霜、乡。

小结:可以看出,古体绝句有押平韵和仄韵的分别。

1、古体绝句第一句是否押韵要求不严格,第一句平收还是仄收要求也不严格。 2、第2、4句必须押韵。 3、仄韵诗,第3句一般平收尾,平韵诗,第3句一般仄收尾。第一句前面说了要求不严。

结束句

从诗体来说,绝句是最简单的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2、4句一定要押韵。但是仅仅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要记住一个前文没有说明的重要知识:

第2、4句的韵脚平仄要一致。

例如第二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那写出来的诗还是一个门外汉的作品。反之亦然。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这一名称大约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既“绝诗”。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范。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

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而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

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 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设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日后再详细讨论,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我们还可以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来举例说明。

君问归期未有期,接到妻子的来信,问我归期。可我实在不知道归期在何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现在在巴山,秋天的夜雨很大。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在和你一起剪烛西窗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向你述说巴山夜雨时,我是怎样在相思中度过象今天这样孤寂的夜晚的。 全诗的起承转合都很平淡,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分出四个部分之间的脉络。前两句都是写现在,第三句用幻想加疑问的方式写将来。结尾虽然还是沉浸在对将来的幻想之中,却已经结了,表明这是现在的想象。这首诗的主线当然就是相思之情了。因为相思,作者的妻子来信问归期。因为相思,作者雨夜不寐。因为相思不寐而展开幻想,进而设想一个美好的相聚的场面。 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人曾经问我,难道诗都是要起承转合的吗?有没有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一般来说,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长篇古风更接近于文章的体裁,开头、故事的发展、波澜、结尾,更要环环相扣。它们更需要明确线索,有的还不只是一条线索,有时是一明一暗,有的是两条明线。没有线索的贯穿,不可能把一个复杂的事情写清晰。而诗的起承转合,说到底其实就是线索的设置和安排问题。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杜甫的名篇 全诗是一个完整的春天的画面,这里就没有起承转合的安排。只有动静结合的技巧。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动静之间婉转和谐。

再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是点,第二句是线,第三第四句是面。点、线、面的结合,组成四幅画面。但这样的诗虽然好,可惜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我们看不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尤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丽一香,有些直白,没有什么波澜,也没有多少精妙之处,读完之后,虽然也有许多美的联想,但回味不足。所有的意义都在字面上交代清楚了。这样的诗也可以欣赏,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其他网友回答

夜尽空山秋,众鸟虫眠幽。不见孤星月,敬亭思故愁。一一一秋思

其他网友回答

每句的平仄韵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